• 80阅读
  • 0回复

领导干部下苦心钻研农业技术 长期驻社培植高额丰产试验田 红安县的办法好得很 全县近半数社成为千斤社 干部逐渐由外行变成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1
第1版()
专栏:

  领导干部下苦心钻研农业技术
长期驻社培植高额丰产试验田
红安县的办法好得很
全县近半数社成为千斤社 干部逐渐由外行变成内行
本报讯 湖北省红安县领导干部长期驻社参加生产,苦心钻研生产技术,亲自培植高额丰产试验田,带动群众热情生产,促进全县七百三十二个农业社达到社社增产、样样丰收,其中有三百一十三个社成为粮食千斤社。
红安县县、区干部深入农业社和生产队,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并亲手培养技术改革、高额丰产的试验田,进行典型示范。十八个县委委员有十四个委员长期驻农村办社,每人搞了一块试验田,多数获得了丰产。二百七十六名区干部中,有一百九十五人培植了试验田;四百九十名乡干部中,有三百二十四人培植了试验田。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领导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有了具体内容,而且使他们开始懂得农业生产知识,逐渐由外行变成内行,克服了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改变了过去空谈政治的领导作风。农业技术干部也在培植试验田的过程中,学会走群众路线,更好地推行了农业技术。领导干部培植丰产试验田做出样子,教育了群众,帮助他们克服保守思想,积极改进农业社的经营管理。因此,这种做法就使党的领导、技术改革和农业社的管理三个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起了高额丰产的示范作用,而且推动了大面积的丰产。例如县委书记程鹏亲自试验了一块花生地,亩产达到八百斤,就带动了广大干部对花生、水稻、棉花各种作物的高额丰产的试验管理。全县预计今年将有粮食千斤乡十七个,千斤社三百一十三个,千斤亩十六万三千八百多亩;花生千斤乡十五个,千斤社二百五十九个,千斤亩一万零九百多亩。
红安县依靠着合作化的基础,两年来,已使瘠薄的田地大大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到今年春,全县共兴修水库四十九座,新开塘堰三千零十四口,旧有塘堰也进行了整修,并建设了一个抽水机站,使70%以上的水田达到了保收。同时,还推广了双季稻,改良了土壤,开发了荒田。全县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在去年大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又取得了更大的丰收。今年虽然秋旱严重,但粮食产量将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预计平均亩产八百二十斤,比1952年增产116.5%,比1955年增产39.8%,比1956年增产19.9%。花生平均亩产六百二十五斤,超过省委提出的1962年的规划指标,总产量预计为三千零六十万斤。棉花在这个丘陵山地,预计平均亩产皮棉也可达五十斤。全县七百三十二个农业社,社社增产,样样丰收。农民形容今年的丰收景象是:“稻谷似黄金,棉花如雪白,花生满畈青,生猪一片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