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让磷肥的资源发挥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1
第4版()
专栏:

  让磷肥的资源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初秋,我沿着那白茫茫的滇池,走向昆阳的天子庙山下。到这里,大自然的景色改观了。不管那扬花吐穗的稻子,也不管那野草和树木,叶子都是油绿油绿的。稻花飘散着香味,农业社的马和牛在田埂上吃草。我跟古城乡农业社会计小张,参观他们的数千亩稻子,正向滇池的东边走着,小张突然指着吃草的几匹马说:
“你看,我们这里的马没有瘦的。”
以后我就留心地注意着这里的牛马。确实那些马和牛都是滚肥滚肥的。我正找寻着这里牛壮马肥的原因,小张又指着那大片大片和滇池水联在一起的稻田说:
“我们合作社的稻子,今年有三千亩每亩达到一千斤。最坏的也要收六、七百斤。”
古城乡农业社的庄稼,每年合起来都在一千斤以上。可是古城乡的粮食增产,也是最近几年的事,特别是在合作化和大家知道那座天子庙山是磷肥山以后,他们在这么多的田地里施了磷肥,增产就更加有了保证。前两年,古城乡贷款买了抽水机,眼前,呜?呜?的抽水机马达的响声,就是抽滇池里的水来浇田。那边那个好长好大的堤埂,就是合作化后修建的水库。有水有肥料,那能不增产呢。据昆阳县委书记李岱东同志说:去年他们县的庄稼,增产15%,今年还能增产10%。这都是因为施磷肥的缘故。
昆阳县的稻米在昆明是最有名的。过去,进城卖米的人,只要说是昆阳来的,人们不问价钱就会留下的。可是昆阳的稻米到底为什么好,谁也不知道。过去,昆阳的人们,都知道从天子庙山上流下来的水肥田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那时,古城乡的人们,常常因为争浇天子庙山流下来的水而闹乱子。水是那么小,地是那么多,怎样也浇不过来。
1950年的冬天,来了二十多个小青年,他们在这里住了三个月,每天到天子庙山上钻探、挖石头。他们对当地的农民说:你们这天子庙山的石头可以当肥料。可是谁也没试验,也不相信那些石头能肥田。
1954年,五二八勘探队的青年人来了。他们又住在天子庙山下的村庄里。农民们又问他们勘探什么?他们也说这座山上的石头能够当肥料;并且说,将来在这里建立了磷肥厂,你们的肥料问题就不发愁了。因为那年刚建立了农业合作社,社里的干部都很相信那些小青年们说的话。于是他们明白了从天子庙山上流下来的水能肥田的道理。当年,古城乡农业社的干部,动员社员到天子庙山开了万八斤石头,他们把石头打得有的像鸡蛋那样大,有的打得像杏核那样大,就撒到田里去了。于是很多人在栽秧时脚被扎破了,有的牛把蹄子也扎坏了。有些老年人就说起风凉话来:新鲜人办新鲜事,石头要能肥田,不土改不成立合作社也不会挨饿。这年的稻谷没增产,因为磷肥不发酵,就不会起到肥田的作用。
1955年,当合作化高潮到来的时候,地委的领导同志仍然要昆阳县多施磷肥,来达到大增产的目的。可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到被人普遍的接受,总不是那么容易的。别说天子庙山下的群众,有的县委干部也认为:山上的石头多得很,那里能够肥田。这年在昆阳县推广磷肥的结果,只有南村的稻谷增产了。这年南村的稻子有很多显著的特点:一是杆子长得硬,到成熟的时候也不倒,到成熟的时候谷叶还是青黑色;二是上浆快,比一般的稻子早上浆七八天,谷粒也饱满,没有秕谷病;三是成熟得整齐,没有钻心虫子。大增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把磷肥碾成了面面。县委会总结了南村施磷肥的经验,然后又组织了全县的农村干部到南村参观。去年县委会又研究了磷肥的用法,把磷肥粉放在肥料里发酵后用,力量就更大,结果全县推广使用了三百万斤,凡是施磷肥的都增了产。古城乡的稻子竟达到九百多斤,往年好的才到六、七百斤。我在古城乡的时候,这里的农业社,正因为稻子长得太好,发的叉子太多,而要拔去一部分。今年他们的稻子,有的一窝竟长七十来棵,而往年的稻子,好的一窝才有三十来棵。这都是因为施了磷肥。
看看这四围香稻,看看眼前的湖泊——滇池,看看那绵亘数十里的肥料山,你就会想到在这里建立磷肥厂的重要性。这里的人们,从知道天子庙山就是磷肥山的那天,就盼望着国家在这里建立个磷肥厂。磷肥厂终于建立起来了。那高达六、七层的厂房,在这带人民的心目中,是多么的动人啊!人们在田野里耕作的时候,看看那烟筒里冒出的白烟,听听那机器的热烈转动的响声,干活的劲儿特别足。当磷肥厂开工的日子,人们都跑到磷肥厂里看看那巨大的机器,用手摸摸那乳白色的粉末,就不自觉的为他们过去在田地里撒石头而笑起来了。
这天的中午,我随着到磷肥山上生产的工人,到磷肥山上开矿的地方去。沿着运料车那陡斜的轨道,向上爬了约有半个钟头,就到了山顶。山上的草和那些不大的松树,也和山下一样呈现油绿色。在这里没有炸石头的炮声,这里的工人挖磷石像很多地方修堤挖土样的容易。在这里只有运料车从轨道上走动的轻微的声音。这里的挖磷肥石的工人并不多,就是这不多的工人,也仍然供应得上磷肥厂的需要。工程师张熽指着我们脚下像普通石头样的石块说,这就是磷,只这个小山头就够我们生产几十年的,上面这一层挖完后,只隔一层河泥就又是磷肥。下面那一层,就有六公尺厚。张熽指着那起伏的大山说:那边的大山也有磷肥。确实,按照地质勘探人员已经探明的一小部分,就蕴藏一亿一千万吨。勘探人员们正在继续勘探着,估计这带磷肥山的蕴藏量有二十亿吨。可是我们山下的昆阳磷肥厂,每年才能生产二十万吨。不用说,这个生产数字与我们国家目前土地的要求,是相差很远很远的。
谁也知道,如果要增产更多的粮食,除了水,就必须有充足的肥料来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力开采这里的磷肥有着多么大价值啊!要开采这里的磷肥山,自然也会想到云南地处边疆,交通条件十分不便,别说把这现在生产的磷肥粉运到外省,就是运到云南境内较远的地方,也得卖二三十元一吨。要是把这里的磷肥运到南京,加工成高级肥料,不管从成本或国家的运输力量来说,都是不合算的。这样,就需要在这里建立高级的肥料厂。
磷肥厂厂长曹子斋同志说:昆阳磷肥厂的建立,对我们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国家花了这样多钱,积极地在这里建立了磷肥厂;惧的是,我们仅仅开工生产的这几天,就积压起来了,如果连续地干下去仓库就不够用了。只有等待碧河路修复后再说了。曹子斋同志又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昆阳磷肥厂是在合作化高潮里开始兴建的,那时党委提出磷肥厂在建设上也要反对保守主义,适应合作化的需要。后来,领导上又提出勤俭办社,少用化学肥料。应该说,党委提出的前者和后者,都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应该说服那些经济条件上可施用磷肥但固执地不用磷肥的干部和群众,使他们相信科学,而不要盲目地反对化学肥料。现在云南靠铁路沿线的一些县的农业社,干部应当向群众宣传并指导他们试用,只要节约增产,群众是愿用的。特别在经济作物区,更需要采取积极的办法。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要增产更多的粮食,而没有更多的化学肥料来保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难以想像的。现在的问题是,在云南很多的县里都有磷肥矿,只要当地的干部能注意领导群众挖采矿石,用人工碾成面面,再加以在使用上的指导就可以了。我们不能叫那么多的磷肥山再沉睡下去,也不能把已经建立起来的昆阳磷肥厂成为云南省的包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