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巩固合作化事业 抛弃资本主义道路 温州专区纠正“包产到户”的错误 农业社重新实行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3
第2版()
专栏:

巩固合作化事业 抛弃资本主义道路
温州专区纠正“包产到户”的错误
农业社重新实行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新华社杭州电 新华社记者伊心恬报道:浙江省温州专区纠正在农业社实行“包产到户”这个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性路线的错误。全专区实行“包产到户”的约一千个农业社,绝大多数已经重新实行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十多万户实际上已经单干的农民重新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包产到户”是把社里“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包到生产队后,再包到每户社员;把社里成片土地重新打乱划成小块,确定每块田的产量、肥料和所需工数,一般用“按劳分田”办法,包给每户社员去分散经营。社员对承包土地的产量负完全责任,超产部分全部奖励,减产部分全部赔偿。平时社员单独生产,农忙时小组互助,全社性农活大家出工。社里农具搭配到户,或者轮流使用。
这个办法是中共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去年派人到农业社试验然后搞起来的。李云河错误地认为“包产到户”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于是在去年冬季向永嘉县的区乡干部作介绍,并布置各区多作试验。在试验中,受到了富裕中农的欢迎和拥护,不少对农业社生产管理缺乏办法的干部,当时也认为这是个新办法,赞成试行。今年春天,永嘉县便有二百多个社实行了“包产到户”。虽然永嘉县的大多数干部反对,中共永嘉县委也作出停止推广的决议,中共浙江省委和温州地委也都指出其错误,但由于对“包产到户”的资本主义本质和严重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坚决地纠正。到今年夏季,温州专区各县曾出现一股搞“包产到户”的歪风,共约有一千个农业社、包括十七万八千多户社员(占入社农户15%左右),实行了这个错误的做法。
据各地农民在大鸣大放中反映,“包产到户”的危害性很大。凡是搞“包产到户”的社,实际上由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倒退为分散经营、个人单干,成为“戴着合作社帽子的合法单干”。
这些社实行“包产到户”后,以户为单位分散生产,收成和收入决定于个人的劳动,这样,资金足、肥料多、劳力强、生产条件好的少数富裕农民兴高采烈,可以增产增收,大多数生产条件差的贫农、下中农重新发生了困难。有的贫农说:“‘包产到户’后,我们又是赤手空拳了。”原来在社里做些轻活的老年社员和有病的社员,承包土地后很多种不下去,有的人只好雇工种,有的人荒了田,减少了收入,“五保”户和困难户也失去了合作社的依靠。因此,不少乡村又出现了当田、租田、雇工、高利贷、卖青苗等各种剥削现象。永嘉县溪心、小坑两个村就有六十多户贫农、下中农在“包产到户”后当田租田或卖青苗;文成县潘山社“包产到户”后,六十五户社员中有十三户出卖了土地。在“包产到户”的社里,互助组的矛盾重新出现,最明显的是在农忙季节争牛、争农具。永嘉、瑞安、平阳等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社,今年早稻大多数减产。
实行“包产到户”的社很难正确处理国家、农业社和社员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分散经营,不能接受国家计划指导,不能贯彻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特别是在执行国家粮食政策上,不能以社为单位计征计购计销,这就破坏了粮食“三定”政策,少数富裕农民便隐瞒产量,偷窃粮食,对抗统购统销,不交公粮,不卖余粮,把粮食在黑市上高价出售。
温州专区农村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运动以后,中共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吴植椽和中共温州地委书记、副书记李铁峰、李文辉等人,都先后到农村去调查研究,然后向干部指出“包产到户”是原则性路线性的错误,是引导农民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使合作化事业和贫农、下中农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助长了农村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中共温州地委在8月中旬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对“包产到户”开展了辩论和批判,统一了认识,决定坚决、彻底地纠正这种错误做法。温州专区各县也在干部中进行了批判和辩论,许多干部检查了自己的右倾思想。在9月下旬召开的中共永嘉县代表大会,严厉地批评了李云河的错误,李云河在会上作了检讨。
现在温州专区实行“包产到户”的社,绝大多数已经纠正,在这些社里,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情绪显著提高,他们在一起修塘、抗旱、除虫、下肥,使晚稻又一片油绿了。许多纠正“包产到户”的社还迅速地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