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汉字必须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6
第7版()
专栏:

  汉字必须改革
  李烛尘
我从认汉字和使用汉字到现在,多说有七十年,少说也有六十年。几十年来,我深深感到汉字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必须是拼音化。
汉字必须改革
我国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可是文盲却占人口的70%以上。自然旧社会和旧社会的统治阶级对此要负主要责任。但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我认为这也是原因之一。
汉字字数多,结构又多数是繁杂的,记和写都很困难。回想一下我们在儿童时期认字和写字的情形,再看看今天的儿童学习汉字的那种艰难情况,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同情吗?记两千常用字,对儿童和文盲都是颇为艰巨的任务。一句话,汉字的最大缺点是难认、难记、难写,影响人民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为广大的儿童和劳动人民着想,汉字必须改革。
汉字虽然有上面这样严重的缺点,但是一提到汉字改革,总有些人提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同意甚至坚决反对。如有人说,“汉字并不难”。我看这样的人和“好了疮巴忘了痛”的人一样,忘记了当年初学“三字经”“千字文”时的痛苦了。我想这些人如果能回想一下当年自己学习汉字的痛苦,再设身处地为上两部分人的利益想想,也许不至于不同意或坚决反对。看来讨论文字改革,也同样要先解决立场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我们对一切事都要求做得迅速准确,并尽可能使其机械化程度提高。可是汉字在印刷、电报和打字等方面,带来的是什么?是费工、费时、效率低。为什么?不也还是因为它不是拼音文字的关系吗?我曾经这样想:如果有人在印刷、电报、打字这几方面把每年浪费的时间和人力算一笔账出来,那一定是相当惊人的。这一笔账,一定会更加促使我们认识文字改革的严重意义。
在我们国家空前的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下,我们的少数民族弟兄除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外,为了同汉族交往,也还需要尽可能地学习汉族的语言和文字。如果汉字仍是原封不动,少数民族的弟兄们学习起来困难是很多的。
此外,汉字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交流中,也起了某些阻碍的作用。例如:国际上通用的一些科学名词,许多国家是照原音译成本国文字,而我们必须单搞一套。同样,如果把我们研究的成果翻译成外文,困难照样出现。这一点,乍看来,好像问题不大。可是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的人们已感到很伤脑筋了。由此我想到,今后对一些外来语的吸收,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或尽可能地按原音翻译。
文字改革工作的方针是正确的
汉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不仅是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文字改革问题是一个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大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复杂问题。因此,改革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两步并做一步走,也不能迟疑保守,踌躇不前。
我认为,现在“一方面整理和简化汉字,另一方面推广普通话,拟定和推行拼音字母,进行拼音文字的研究工作”的方针,充分地体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演变,从笔画的多少来看,基本上是由繁到简的。没有整理和简化汉字以前,群众就创造了大量的简化字,广泛地应用着。这说明人们都觉得汉字难认、难记、难写,因此要把它改得容易认、容易记、容易写些。这一点也说明了简化汉字采取“约定俗成”的原则是妥当的。
“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后,有人对它不怎么感兴趣,说什么“快变成文盲了”。我看这种感叹和顾虑是多余的。简化汉字因为是“约定俗成”,所以有很多字,如“办”“边”“会”“丰”“时”“党”等是人们早就熟悉的。这怎么会“变成文盲”?当然,有些字如“买”“尘”“币”“杂”等,因为有的是草书楷化,有的是古字新用,有的只在某个行业中通用,有的是在某个地区通用,认起来是有些困难。但只要稍微动动脑筋,问题也就解决了,不至于“变成文盲”。为了广大的劳动人民和千千万万的儿童,知识分子应该动动脑筋。
我喜欢“墾”“犠”“醫”“竈”“繩”等字简化成“垦”“牺”“医”“灶”“绳”。我想广大的劳动人民和千千万万的儿童更加喜欢。道理很明显,这些字看了不叫人眼花缭乱,写起来比过去简单。
汉字不论怎样简化,终究不及拼音文字。可是由于咱们的方言分歧,想在较短的几年内推行拼音文字是不可能的事。但只要大力地推广普通话,条件就能逐渐具备。全国各地的绝大多数人能说普通话了,那时用拼音文字一拼,表情达意该是多么亲切,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好处该是多么巨大!在这方面,我觉得目前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做得是差了些。听说在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师中就有很多人还没学普通话。在机关里和公共场所中我也常听到很多人操着方言土语。在谈到说普通话时,常有人说:“来北京的人要说北京话,必须下火车时就改,那时改不成,以后就别打算再改了。”言外之意是怕改得南腔北调,惹人家笑话。像这类的顾虑和保守思想,对推广普通话是不利的,必须打破。当然,没说北京话的,也不全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有人是说惯了方言,乍说北京话还不习惯。对这些人,我们希望他们“习惯”。
为了将来采用拼音文字,大力宣传与推广普通话是当务之急。至于“拟定和推行拼音字母,进行拼音文字的研究工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了。
打击右派对文字改革的恶毒进攻
几年来,政府在文字改革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还清楚的记得:在1952年前政务院的时候,在文化教育委员会之下就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简化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1954年12月国务院又决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继续进行研究。这两个委员会几年来在文字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成绩是不小的。这是应该肯定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两会工作中的最大的优点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基本上做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关于这一点查看“人民日报”6月30日曹伯韩先生所写“章伯钧、罗隆基为什么要在文字改革的题目上做文章”一文就可以一目了然。我不想再重复。那么,右派分子们,如章伯钧、罗隆基之流,为什么要在文字改革的题目上做文章,歪曲事实呢?我看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们是右派。
对于攻击文字改革的一切右派分子,我们必须给以充分的揭露,有力的驳斥。只有打退了右派分子对文字改革的恶毒进攻,文字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当然,文字改革的具体问题还很多,对于这些问题,还必须继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参加研究和讨论的人越多,文字改革的成绩越好,这是必然的。我相信文字改革会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我相信文字改革会一步步地取得最后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