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从高黎贡山到河谷平坝新校舍一批批出现 云南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6
第8版()
专栏:

  从高黎贡山到河谷平坝新校舍一批批出现
云南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报讯 云南省民族教育事业有了蓬勃发展。几年来,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学校教育,从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白雪皑皑的碧罗雪山,峰峦层叠的哀牢山上到河谷平坝,出现了一幢幢从未见过的新校舍,少数民族的子女们第一次踏进了自己的学校。
目前,云南省已为少数民族儿童设立了小学共六千七百零六所,民族小学生共有三十九万八千九百六十一人,比1952年增加了94.2%。专设的民族中学及师范学校共九所,民族学生占半数以上的中学和师范学校七所。在普通中学和师范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已占16%强;小学校中民族学生占25%强。据1956年统计,中等技术学校民族学生已达八百二十一人,比1952年增加205%;大专学校民族学生已达二百八十二人,比1952年增加286.3%。在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德宏、西双版纳、红河、怒江等四个自治州(区),解放前几乎没有学校,现在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正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着,小学生已发展到七万零四百一十四人,德宏自治州的边六县,1949年仅有小学三十六所,学生七百一十九人,民族学生只占0.71%。现在,这个地区的学校已增加到二百六十七所,学生由1951年的四千零八十人增加到二万四千二百六十六人,而且平均每乡已有一所学校。并创立了从未有过的三所民族中学。在国境边沿佧佤族聚居的西盟山区和居住在怒江、红河流域的原始丛林中人数最少的怒、侬、独龙、苦聪等民族,解放前没有一所学校和一个学生,现在他们的子女也踏进了校门。过去红河南岸流传着“蚂蚁不过河,鹧鸪不上树,卜拉不读书”的谚语,如今卜拉族不仅有五百多个儿童入学,还有了六个中学生。
几年来,党和政府还根据各地少数民族的情况拨专款帮助发展民族教育事业。1952年就拨出七十二万多元,今年拨款又比1952年增加了一倍多。在一些生活较贫困的民族地区,采取了从兴建校舍直到学生的穿衣吃饭等都全部由政府包下来的办法办学校。为了适应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有关部门特别注意了民族师资的培养工作。现在全省已有两所民族师范学校,有十几种民族的六百名学生。此外,各地还通过开办训练班等方式培养了很多民族师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