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下乡以后的第一封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7
第8版()
专栏:

  下乡以后的第一封信
  伍骅××:
离开北京已经半个月了。我们团中央的这批人到陕西来,省里很重视,在我们一到之后,就举行了一个欢迎会,同时动员省委直属机关和西安市青年参加劳动和下乡参加劳动锻炼,会上也有不少干部表示要和我们一样下去。一天之后,机关里就掀起了参加劳动锻炼的热潮。
省里原来为我们挑选的地方是延安专区一带,这一带吃的比较好,工作基础也好。后来我们考虑了一下,觉得这对我们来说,不一定合适。来的时候,罗毅同志说应该到比较艰苦的地方去,我们就同省里商量了一下,说了书记处对我们的要求,最后确定我们这些人分开到两个县,一个是绥德县,一个是米脂县,两地仅相差四十公里,坐汽车二小时便可到。
离开西安之后,第一天到铜川,这是一个矿区,看起来就不如西安那边富裕,可是也算关中比较富裕的。过了铜川,就是陕北。这里到处是山,庄稼较少,而且都是种在山坡上,长的不很好,人民生活显著地不如关中,到处是黄土,比起北京刮的风沙,要大得多。
我们是24日晚上到达延安的,在延安停了二天。延安现在建设的较好,街道还宽,但是灰沙也很大。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延园,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等同志的故居。延园离我们住的旅馆有二十里地,我们早上去晚上回,看的很仔细。那时候,党中央负责同志住的是很简陋,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桌子和椅子也没有。从这里,联想到从住山沟开始,到建设这样一个大的国家,真不容易,说没有成绩,那当然是瞎话。因此更应该更好地保卫社会主义果实,而不是到处叫不满。
这边的天气变化很大,早晚都穿上棉衣。有句流行的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真是这样,我们刚到延安那一天,可把我们冻坏了,早上洗脸时,冻的手脚都疼,我们把棉毛裤、毛衣、棉袄全穿上了,好像还抵挡不了这寒流;到了中午,却又热坏了。那天参观时,穿着棉衣去,中途又把毛衣棉衣全部脱下;到了晚上,又全部穿上。后来每天都是如此。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到时增加衣服,到时减少衣服,不这样,就很容易感冒。
从延安走了一天,到绥德,在那里耽搁了两天。绥德县也开了一个欢迎会,在欢迎会上,有一个很精彩的节目,就是绥德师范的同学听说我们来了,赶写了一只歌,是用陕北民歌的调子配的,很好听,可是我却没记下来,很遗憾。那天场内场外挤满了人,后来还赛球,据说赛球的新闻已经贴得满城都是。同团中央的同志赛球,恐怕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事。这里的同志对我们的到来看作是件大事,对我们的关怀实在是无微不至,热情很高,弄的我们挺难办的。我们到绥德的那天,已经很晚了,可是县委书记、县长、县妇联主任、团县委书记和所有较负责的干部都到车站来接。榆林地委书记也赶来看我们,为我们安排生活日程和劳动的地点。我们到了之后,又像宴会似地招待我们,我们当然受之有愧,立即提出我们的意见,可是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对我们表示欢迎的小意思,他们说:“陕北人有个习惯,既准备好,就要吃,老乡们也是这样。”我们也就不大好拒绝了。我们也想到,我们并没有什么功劳,也还没有开始劳动哩!受到他们这样招待,只是因为我们是从中央机关来的。这里的同志对中央机关来的同志总是倍加亲切的,同时也是对党中央的号召表示欢迎和拥护。
这里老同志很多,很多都是1937、1938年参加革命的,有的社干部都是老游击队长,我很希望能够听到一些革命故事,不过我听了写不好,也没用,但对自己一定有很大教育作用。
我们在这里要住上两天才下去,因为他们还要向我们介绍些情况,还要请社里干部来,大家认识一下,让我们了解社里的情况。去的地方已确定,我是去米脂桃镇区杨家沟乡罗家?村兴盛社。如果有什么事要告诉我,可以写信请社里转。当然,我还是愿意你们不是只通知我什么事才来信,而是多多写信给我,帮助我更好地锻炼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