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不能跳过这一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8
第2版()
专栏:

  不能跳过这一关
  林里
广东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已先后铺开了两批,扩展到近两万个社,占全省农业社的40%。剩下的60%,不久也要展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主要集中在二类社和三类社,二者合计约占70%。的确,二类和三类社的问题最多,受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也最深,集中力量先把这批社整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现在,却有人提出只整落后社,不整一类社的意见。他们说,一类社“问题不大”,领导这一运动的干部少,忙不过来;同时,秋收将届,时间也调配不开等等。中共广东省委最近一次会议上,就具体批判了这种论调。认为这不光是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而且说明直到今天,还有一部分同志对近年来农村资本主义思想抬头的严重情况估计不足。
广东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绝大多数农业社都办得很好,这个事实谁都抹煞不了。但是近一年来,由于放松了政治思想工作,农村资本主义倾向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合作社的巩固。大鸣大放中所暴露的问题,就更说明了这一情况的严重性。但直到今天,还找不出一类社并不受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因而并不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根据。相反的,却有大量事实说明不能跳过这一关。让我们随便举些例子来看吧!
韶关专区的白土乡,原是曲江县的三等模范社,在转向高级化的第一年,他们遇上了几十年来所没有的奇害大旱,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人们战胜了灾害,主粮没有减产,副业增加了收入。经历了自然灾害考验的农业社,照理说应该没有问题或者“问题不大了”吧?但由于近年来放松了政治工作,资本主义思想则乘隙而起,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把个模范社摧残到“崩溃的边缘”。汕头专区的后吉社,合作化初期也是惠来县的一类社,他们曾使稻谷产量一年增涨40.9%。社员口粮由二百九十斤,一下提高到三百八十斤。但在几个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富裕中农的策动下,几天功夫就把个合作社闹散了伙。今年春天,后吉社一个劳动日,竟低到只有四分八厘钱。散社不到一月,就有十二户贫农和下中农出卖青苗和低价出让土地,还有若干人以八分高利去贷款。合作化初期的蓬勃朝气,一下扫光了。佛山专区的沙?社,从土地改革到今天,都是顺德县的重点乡。因为党员多,干部强,在退社风潮闹得最凶的经济作物区,沙?社没有一户退社。领导机关也一再称赞他们经得起风吹雨打。可是最近一检查,那里有三个队,约八十户农家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他们在“自负盈亏”的幌子下,早已成了挂名社员。沙?社里,有一个社员,叫梁克,土改前是“贫农中最穷的穷人”,可是现在,他已拥有九头奶牛,三个牛工,两辆脚踏车,还放出了一大笔高利贷。梁克家里共有五口人,都过起了“富农地主一样的生活”。沙?社的党组织是比较坚强的,但近来也发现有一个党员嫌在这里“不自由”,准备到南洋当侨工……。类似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严重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发现那一个三类社上升成了一类社,相反的,这一年中,一类社变三类社的事,却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说明必须在广大农民中划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必须全面铺开,贯彻到底。三类社固然要进行,一类社同样要进行,不能例外。至于人力不够和时间不足的困难,完全可以克服,而且不少地方做出了榜样。韶关地委在安排这一工作时,决定把“屁股坐在已经铺开社,眼睛看着将要铺开社”。佛山有些县区,准备从现有区乡干部中,抽出副书记和副乡长去领导将要铺开的社,书记和乡长坚持已经铺开的社。其他地方的经验也说明,只要有决心,就有办法克服运动中的具体困难。
让我们重复说一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全民性的运动,不论是一类社还是三类社,都绝不能跳过这一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