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需要更多的牛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8
第4版()
专栏:

  需要更多的牛奶
  韩光 陈玉
从1953年起,在乳源比较集中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相继新建和扩建了十几个比较大的乳品厂。1956年,全国乳制品的产量达到了六千多吨,比1952年增加了238%。今年全国各种乳制品产量上升到八千七百多吨,比1956年又增加了45%。但是,市场上乳制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仍未改变,各地不断地提出要求增产乳粉。
怎样能够增产乳制品呢?我们认为,下面几个问题是需要研究解决的。
牛乳产量少
根据去年全国乳品会议资料记载,全国共有三百九十八万头乳牛,其中较好的改良种乳牛有十八万头
(其中实际产乳的约有十一万头),能产少量乳的土种乳牛有三百八十万头。每头改良种乳牛的年产乳量,平均可达二千五百到三千公斤,土种牛年产乳三百公斤左右,合计起来,全国每年可产乳一百二十万吨左右。土种牛多集中在牧区,因为交通不便,实际上很少出售牛乳。真正作为商品出售的牛乳,仅有二十万吨左右,而其中又约有三分之二是供城市居民饮用的,1956年供给工业加工用的牛乳,仅有六万五千到七万吨。因此许多乳品厂的设备能力便不能充分发挥,有些厂能够获得的原料仅能满足设备能力的30%—40%。此外,土种牛的泌乳期短,一般仅四、五个月,因此,也使得工厂只能进行季节性的生产,管理上困难,经济上也受损失。
要解决乳源问题,根本办法是改良土种牛,延长泌乳期,提高产乳量。但是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些农牧管理部门甚至在某些地区削弱了管理力量。
乳价太低
牛乳的价格过低,也影响着乳源的增长。牧民感到养乳牛利少甚至无利可图,就不再细心管理。冬季乳牛常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冰天雪地过冬,而且经常吃不饱,因此牛的产乳量显著下降,有的甚至停止出乳了。
由于乳价低,牧民对小牛和种公牛的培育特别不精心。把一头小牛养大要付出很大代价,但是,等养大了,卖乳不值钱,卖牛也不合算。
饲养管理问题多
内蒙古、黑龙江一带盛产甜菜叶、马铃薯、玉米秸等,这些多汁的饲料对提高产乳量有很大作用。但是,目前各地有关的领导机关对这些多汁饲料的种植与利用,还普遍缺乏认识与技术指导。同时精饲料的种类也过于单纯,并且供应不足,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罗木得镇,自1956年6月至1957年6月,根本没有购到精饲料,牧民很有意见。
在乳牛群里,还混有结核、流产牛,特别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据说还有牛肺疫等传染病。牧民反映,很少看到兽医和畜牧技术人员下来工作。
在选留种公牛方面,因为牧民感觉养公牛不如养乳牛合算,不愿养公牛,因此种公牛渐渐减少。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区有成年乳牛七百余头,仅有两头种公牛。所以牧民反映,乳牛一代不如一代了。
两点建议
为了扩大乳源,迅速发展我国的乳品工业,我们建议:
(一)
改善对乳牛的饲养管理,改良土种牛的品种。
各地农牧部门在有条件的地区,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以及福建、广东等地,应建立乳牛改良及饲养管理技术指导机构,配备适当数量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帮助牧民发展乳牛事业,并在这一基础上制订全国乳牛发展规划,作为工业部门制定乳品工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经验证明,用滨州沿线的北满牛与当地蒙古牛杂交,第一代牛的第一个泌乳期(三百天)平均可产乳一千六百二十三点五公斤,饲养管理条件好的可达二千九百十五点五公斤,比亲母牛增加乳量达五倍多。而且收效比较快,一般第一代杂种牛约三年多的时间即可产乳。
在饲料问题上,鉴于目前我国粮食产量还不很高,因此单纯依靠粮食部门解决饲料,是不现实的。要解决饲料问题首先应当在各地建立和充实乳牛管理机构,通过它在饲料种植技术上给牧民以帮助与指导,逐步做到谷类饲料特别是多汁饲料能够自给自足。在牧民还没有种植饲料的习惯与技术之前,饲料的供应,暂时还需要粮食部门大力支持。
乳价是刺激乳品工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建议由工业农牧两个部门,本着工农兼顾的精神协商,合理安排。
(二)
合理调配乳源,大量增产食用乳制品。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分散的乳源增产工业用乳制品。
目前国外已普遍采用代用品代替乳糖与干酪素来制造青霉素与塑料。因此,我们也不应当把最好的牛乳用来制造乳糖、干酪素等工业用乳制品。我们建议将已经建成的海拉尔乳糖厂改产乳粉。正在审查设计的安达乳糖厂改成以乳粉、炼乳为主要产品的工厂。
工业用的少量乳糖、干酪素等,除继续从内蒙古一些工厂供应一部分外,可以考虑由新疆、青海、甘肃等牧区供应。这些地区有大量的土种牛,牧民都有养牛挤乳饮用的习惯,所以乳源是很丰富的。但是目前仅在青海、甘肃各有一个乳品厂,新疆还是一个空白点。我们认为,可以先选择乳源、交通、燃料、水、电等条件较好的地区,投资建立平锅式手工工厂,这样做投资少、收效快,既可满足目前工业乳品的需要,又可以推动牧民增产牛乳,为建设大型的乳品厂准备条件。(附图片)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草原上的甘南乳品厂,每年可生产金牛奶粉一千五百多吨。这个厂在各牧区设置了十多个收奶站,这是加尕滩牧民们向收奶站售牛奶。                 
     新华社记者 郝常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