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葡萄之乡摩尔达维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8
第6版()
专栏: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葡萄之乡摩尔达维亚
“葡萄酒是摩尔达维亚的‘茶’”——这样说并不是夸张。摩尔达维亚有些集体农庄在农忙时节每个劳动力每天要发半公升葡萄酒呢!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像是横卧在丘陵起伏的平原上的一位盛装的姑娘。它的山坡上到处是葡萄园和果园。虽然这个共和国的面积在苏联大家庭的十五个兄弟之间占第十四位,但是它的果园和葡萄园面积占全苏第一位,有二十八万五千公顷。在生产葡萄酒的原料方面占全苏第一,葡萄酒的产量在全苏是第二位,罐头生产占第三位,产量比革命前俄国全国产量还多一倍半。其他水果、烟草、葵花子油产量都很丰盛。此外,摩尔达维亚的肉类和牛奶生产,如果按单位面积产量来计算,也已名列全苏第一位。这个在革命前被描绘成“灾难重重的”摩尔达维亚,现在有多少项生产都在苏联各兄弟共和国之间名列前茅了啊!
在生产这样发达的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人民的生活自然是富裕幸福的。但是在1940年以前,当摩尔达维亚还是旧的比萨拉比亚的时代,却完全是另一种情景。那时在基什涅夫,许多人胸前挂着一块牌子在街上游荡。牌子上写着:“同意做任何工作。”“愿意担任只管饭的工作。”失业已成了普遍现象。二十万农户没有土地,绝大部分耕地都握在四百多个大地主手里。大批劳动人民饥寒交迫,不得不到外国去谋生。仅从1926年到1937年,就有三十万人流亡到国外去。对于总共只有二百多万人口的摩尔达维亚来说,这个数目是很大的。至于文化生活,就更谈不到了,那时四分之三的人是文盲。
在苏联各族兄弟的帮助下,在苏维埃政权下,十七年来,摩尔达维亚变成了一座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由几百个工厂组成的大工业也建立起来了。工业总产量比1940年增加了五倍。其中以食品工业最发达。农民们组织在七百多个集体农庄里,拖拉机站达八十多个。农业一天天更加繁荣。
文盲现象早已成为过去。目前仅中小学校就有一千八百所,高等学校七所。大学生的数目差不多比法国多一倍,比土耳其多五倍。电影放映场有六百多个,其中五百六十多个设在农村。解放初期,摩尔达维亚的农民不知道什么叫电影,为了动员农民去看电影,还要供给交通工具呢?这种事早已成为历史了。
共和国的首都基什涅夫是共和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共和国的工业和文化中心。            (君)(附图片)
  集体农庄庄员阿尔卡吉·巴尔拉加和他的妻子在收获葡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