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鲁迅的绍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19
第8版()
专栏:

  鲁迅的绍兴
  刘厚生
我是第一次到绍兴来,可是为什么会像是旧相识那样地熟悉?我走在旧的街上,新的路上,曲折的巷里,小河边:这分明是一座朝气蓬勃,不断进行建设的人民城市,古老的色彩日渐黯淡了,代之以整洁的街道,热闹的市场,一片兴旺的景象,哪里会引得起人们的怀古之幽情呢?
然而我终是隐隐约约地感到我曾来过这里,像是我儿时的故乡。小河与街巷纵横相接,从路边的青石板台阶一级一级下去,到了水边,总使我觉得有一个祥林嫂模样的人刚刚离去;街巷中小酒店很多,我也总抬头看看招牌是不是“咸亨酒店”;一条向南的小路旁一座小庙,庙门上一块匾写的是“土谷祠”,我猛然想起一个熟识的人在这里住过……多么亲切啊,多么熟悉啊!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的心情在我心中散发开来。
这是多么大的吸引力。虽然我在绍兴只能有一天时间,还要工作,但我愿意牺牲东湖、鉴湖,愿意向禹陵、越王台道歉,向兰亭和陆放翁告罪,我怎么能不到鲁迅的故居,到百草园、三味书屋去——去什么呢?去“参观”,那是不对的;当然也不能是去怀旧;我想,应该说是去更亲近地感染一下鲁迅先生的气质,更具体地熟悉一下鲁迅先生的家庭和生活吧。这样,使得我们在崇敬和学习鲁迅先生时,不会把他当做高不可攀的神,而会更接近,更像生活在我们之中,使我们这些没有亲身接触过他的人能够就像亲身感受到他的爱抚和教导一样。而这也就使得我们更崇敬他,更要向他学习。
感谢绍兴市文化主管部门,在规定日期之外,破例容许我们进去。老台门、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和屋后的小园,以及文物陈列室,我们都看到了,接触了。我想,用不着描述这些地方的景物,那是大家都熟悉的。我只是感到一阵迷惑:怎么好像是先有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再按着文中的叙述神态给摆设出来的呢?直到我回到上海再翻读“朝华夕拾”时,我才又清醒:是先有这个环境才有作品里的描写的。多么妙啊,真实的环境和艺术的形象完全溶合到一起了,你简直分辨不出来你的印象究竟自何而来!
环境是平平常常的,摆设是普普通通的,然而每一处墙角,每一个桌椅,都像是有着青年鲁迅的影子,都像是含蓄着一段“百无聊赖”的陈迹或者“曾经做过许多梦”的回忆。——只是到了文物陈列室,众多的图片和实物立刻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战士所处的动荡的时代,他所参加的猛烈的艰苦的战斗以及他如何在这之间上下求索而终于成为“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岁月流转,鲁迅先生的世代过去了,鲁迅先生远离我们而去了,可是鲁迅先生所憎恶和鞭挞过的那些假洋鬼子,第三种人一类的魑魅魍魉们,还在套着假面具到处放火,还想再回到他们的“美好”的日子里去。鲁迅先生地下有知,当是如何地愤怒啊!我们学习鲁迅,当然不能只在他的故居里感慨,在他的人格前赞美,我们只有拿起鲁迅先生遗下的笔,彻底地消灭这些跳梁的鬼魅们,才是真正的学习鲁迅。
从鲁迅故居和文物陈列室出来,我心中所感染的,是更高的崇敬,更亲切的爱慕和更昂扬的斗志。走在正在修筑的新马路上,抬头望见正在建筑的房屋,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雨中光着脚笑语喧哗地跑了过去,我觉得这才是鲁迅的绍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