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苦战三年 征服洼地 天津专区由缺粮区变为余粮区 许多农业社员生产水平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22
第1版()
专栏:

苦战三年 征服洼地
天津专区由缺粮区变为余粮区
许多农业社员生产水平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
本报讯 河北省天津专区依靠群众改造低洼地获得巨大胜利,在短短的三年中间,全专区已由缺粮区变成余粮区。
天津专区共有一千三百多万亩耕地,洼地占了70%。这些洼地被海河、潮白河等水系的四十二条大河流分割成九十二个洼淀,其中有三百万亩常年积水。每逢夏季,洪水暴涨,宣泄不畅,遂致泛滥成灾。三年前,全区平均每年有五百万亩土地受涝灾。每年灾后国家要从外区调入粮食四、五亿斤,拨出救济款四、五百万元,支持群众渡荒。年复一年的灾害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贫困。
中共天津地委深切地感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领导群众战胜涝灾,逐步摆脱贫困状态。1954年发生水灾以后,天津专区的党政领导机关,一面救灾,一面抽出一千多个干部,他们由党委带领,深入群众,进行了三个月的调查研究。他们在调查中,访问了上万个农民,发现了群众利用多种办法变水害为水利的丰富经验。领导机关总结了这些经验,制订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患为水利”的改造洼地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专、县、乡逐级进行了全面规划,发动群众积极参加这一改造自然的斗争。于是,改造洼地就形成一个“千军万马”的群众运动。从1955年开始,三年来每年都有十五、六万男女劳动力(不算防汛、挖河工人)从事水利工程。全部工程主要是依靠群众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起来的。今年所建的一万一千多座闸涵斗门,砖瓦是群众自己烧的,石料是群众自己凑集的,木料买的很少。因此,工程的成本很低,国家每亩直接投资仅仅两角八分。
兴修水利是改造洼地的根本问题。三年来,洼地的治水,由局部的治理发展到洼地、平地、高地全面治理,由过去的单纯的“防”和“泄”,发展到防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完整体系。三年中共完成进水、排水的闸、涵、斗门两万多座,渠道、围埝等土方工程五千多万公方,土埂畦田四百多万亩。经过过去两年严重水灾的考验,90%以上的工程都发挥了抗灾保收的作用。在发展水利工作中,对于不同的洼地,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经过三年来的艰苦努力,已经初步改造好五百万亩洼地。
水利的发展,保证了耕作制度的改革。在低洼地区大量推广了保收高产的农作物——水稻。今年种水稻近百万亩,一般每亩产四、五百斤,比别的作物产量高两、三倍。另外,还利用低洼地区的自然条件,大量发展其他作物如苇、蒲、黄麻等和水产品。宁河县北淮淀乡,过去是过洪水的荒洼,夏秋洪水泛滥,春秋碱水为害,全乡十四万多亩土地,耕种的只有一万亩,还常年不收。农民被迫依靠打草、捕蝗为生。洼地改造工作开始以后,兴修了两座蓄用潮水的小水库、七座较大的草闸和保护一万多亩地的防涝工程。今年全乡种的八千多亩稻子得到了好收成。武清县夹道洼往年遇雨就涝,1956年修了土埂,6月间遇到一次暴雨,却没有发生涝灾;8月间虽然由于永定河上游决口,洪水灌入夹道洼,但是由于群众兴修的土埂工程却保证了三万五千亩耕地的收成,生产粮食一千三百四十万斤,比收成较好的1955年的全洼粮食产量还增加一百六十万斤。
洼地改造的胜利,受到广大农民的热情赞扬。如常年积水的洼地改造后,在农民中流传开这样的歌谣:“一二月治鱼三四月藕,五六月打蒲,七月拔麦收菱角,九十两月过大秋,十一月,正打苇,十二月渔业又抬头:全年有生产,月月有秋收!”在易涝过水的地区,农民称赞洼地改造“是大雨下不涝,小雨旱不了,多打粮食的好法宝”。
生产的跃进,使得低洼地区的贫困面貌大大改变了。首先,粮食增产的速度快。1955年改造的二百万亩洼地产了粮食四亿八千万斤,1956年改造的四百万亩地产了六亿六千万斤,今年改造的洼地可产八亿八千万斤,加上一般地区的产量,今年共产粮食十六亿四千万斤,不仅够吃够用,还可外调几千万斤。此外,三年中还生产了苇、蒲等近四亿斤,麻五千四百万斤,鱼虾蟹二亿多斤。过去低洼地区的富裕中农在好年头每人平均产粮五百斤到五百六十斤,现在,据一百四十七个农业社的调查,每人平均产粮一千四百斤至二千二百斤的社占15%,一千斤至一千四百斤的社占27.2%,其他社产量最少的,每人平均也有五百斤至一千斤。合作社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坚定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农民说:“洼地改造是第二次翻身。”原来动摇的少数富裕中农说:“现在八抬轿抬我也不出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