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认真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23
第7版()
专栏:

认真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
于光远
现在让我们从几个最重要的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拥护或是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条道路斗争的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剥削者是不会在这上面放松进攻的。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的情形是如此,在今天我们中国的情形也是如此。在这次我们同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中,右派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许多都是同社会主义工业化直接有关的。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因此社会主义的敌人就制造各种借口来反对这个方针,说这样作法是牺牲人民利益特别是农民利益,使得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生活下降等等。其实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工业,也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农业。人民生活,包括农民生活在内就不可能大大地提高。这是十月革命以来四十年的历史经验所证实了的。当然,以重工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决不等于轻视农业和轻工业。同反动派所作的污蔑宣传相反,在工业与农业间、在轻重工业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是苏联发展国民经济时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最近三年中间苏联共产党在发展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动员了几十万苏联人民开垦荒地,派遣干部加强集体农庄与机器拖拉机站,并在农业计划制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等方面作了必要的更改。这些措施大大推进苏联农业的增产。我们也历来就主张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今年二月毛泽东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在我国现在应该实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报告里说道:“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工农业并举的方针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是完全一致的。农业的发展是建设重工业必要的前提,必须予以重视。对于工业同农业、重工业同轻工业的比例,我们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做根本的出发点,考虑到这些部门的相互联系,考虑到当前实际的经济状况,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然后确定下来,并且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时作适当的变更。为了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适当增加农业投资是必要的。而反动派对社会主义建设是根本上反对的,它们根本不关心什么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正确比例问题。它们有时也说什么比例关系,也说什么投资比重,其目的不过以此为题大做文章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罢了。
把国民经济纳入计划的轨道,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早在1920年,列宁就用很大的力量来倡导苏俄电气化的计划。在苏联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后又制定了并胜利地执行了六个五年计划。苏联创造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一个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为全世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纳。为了使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完成,严格的统计和监督便是必要的。列宁不止一次地讲过,在推翻资产阶级之后,“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就是对产品底生产和分配上建立最严格的全民统计和监督”,说“如果对于产品之生产与分配不实行极周到的国家统计和监督,则劳动者的政权,劳动者的自由,便不能维持下去,则资本主义压迫制度的复辟,便是无可避免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社会主义的敌人,反对计划化,主张无政府状态,就是要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图谋恢复资本主义的统治。
国民经济计划化是全面的,因此这个问题上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也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其有非常广阔的农民经济的国度里,农产品收购与销售问题上的斗争是特别尖锐的。在这个问题上保有小私有者观点的农民,主要是富裕中农,最容易成为资产阶级反动派的工具。反动派利用小私有者倾向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一面来进行的罪恶煽动如果不加揭破,就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重大的危害。在这方面,我国资产阶级右派同十月革命后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布哈林分子同出一辙。右派反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棉布等统购统销的政策,说统购统销糟透了等等,企图逼迫我们让步。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条战线上我们必须坚持列宁的原则。几年来我们这样做了,因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如同这一次在大辩论中所表明的那样,大多数农民都已经觉悟到,如果不坚决采取统购统销的办法,结果会引起经济破坏,导致地主富农的复辟。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里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全面持久地厉行节约。列宁不止一次地要求认真改善我们的国家机关,使它花费得少一些,以便发展生产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要求节省我们掌管的每一分钱。在历史上很短的时期内,使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拥有头等工业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要求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在一定时期内,自觉地忍受牺牲,认真限制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苏联人民这样地做了,把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起来。苏联人民是我国人民的榜样。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后目的。胜利了的工人阶级没有一刻不在关心这个问题。事实上不论在苏联或是在胜利后的中国,生活提高的速度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绝对做不到的。但是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能根据本国具体条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否则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资产阶级右派在这个问题上也对我们进行了恶毒的攻击。他们一方面污蔑我们不注意节约,另一方面他们又污蔑我们“只顾国计不顾民生”,要求无限制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目的明显地在于挑拨人民对共产党对政府的不满,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在文化建设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更加明显。不论教育、科学研究、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都有这样的对立和斗争。对剥削阶级的文化,我们一方面要细心地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而另一方面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最坚决地和过去遗传下来的观念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正如列宁在“论无产阶级的文化”这个决议草案里写的那样,“在苏维埃工农共和国里面,整个教育事业的组织,不论是在一般的政治教育领域方面,或是特殊地在艺术领域方面,都必须贯彻着无产阶级为顺利地实现其专政的目的,换言之,为推翻资产阶级,为消灭阶级,以及为铲除人对人的任何剥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的精神。”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文化建设事业一定要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一定要有明确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一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十月革命后苏联在文化战线上同社会主义的敌人进行了长期的坚决的斗争。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斗争也正在进行着。没有这条战线上斗争的胜利,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是不可能的。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是艰巨的组织工作,更是深刻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存在有阶级,就一定有阶级斗争,只是斗争的形式同以前有所不同。如果放弃斗争,资产阶级思想的阵地不但不会自动缩小,而且还会扩大,侵蚀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在世界上还存在有帝国主义的时候,这些国家内垄断资本家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的国家的阶级斗争也必然会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有所反映。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消费品的分配上还保有资产阶级式的法权,资产阶级思想仍有滋长的可能。曾经在几个世纪内占居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当然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从经济上虽然已经被消灭,但是资产阶级思想在群众中仍然有很大的势力,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会占居上风。因此无产阶级一定要在夺得了政权、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之后,再在意识形态的领域内,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并在这场战斗中取得全胜,使得资产阶级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彻底破产,使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并在解决了意识形态内谁战胜谁的问题之后不懈地进行对资本主义思想残余的斗争。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才能获得坚固的保证。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曾经进行过全党范围内的大辩论,这对在广大党员和劳动群众中削弱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是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苏联的这个经验是值得重视的。我国这一次全民性质的大辩论的结果,必定使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大大扩大,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大大缩小,使我国人民的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
除了大辩论以外,动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在企业、机关的生活中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在学校中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等等都是克服资本主义思想有效的措施。资本主义思想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来代替的。因此就必须用很大力量来发展共产主义思想。在这里倡导尊重体力劳动,倡导以共产主义的态度来进行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斤斤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认为替社会所作的劳动越少越好、而自己得到的报酬越多越好的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在坚持按劳付酬这个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的同时,提倡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要求有觉悟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甘心情愿地为社会多作些劳动而不计报酬的多少,社会主义是决不可能建设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列宁那样重视1919年莫斯科工人“共产主义义务星期六”的发起,称之为伟大的创举的原故。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的东西,只有在星期六劳动,即:个别人为社会的利益而在广大范围内所进行的没有报酬的、不是经过任何政权、任何国家所规定的劳动出现的时候,才开始的。”(论义务星期六)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伟大的革命,只有当广大劳动群众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牺牲精神时才能顺利实现。因此除了要对小生产者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改造外,还必须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在这方面苏联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在一篇文章中我们不可能说到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不特别提到无产阶级专政,因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开始,能够进行下去,能够取得胜利的前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必须同广大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结成坚固的联盟,对阶级敌人,对社会上的坏分子实行镇压,粉碎他们一切复辟企图,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强迫那些懒惰的、不守纪律的、为了个人私利不惜破坏国家利益的人,履行社会主义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如果没有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锐利的武器,就根本谈不到社会主义建设。当然在对社会主义的敌人实行专政的同时,必须对人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民主,这是发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让他们自己起来解决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有效地对敌人作斗争的关键,是国家长治久安之计。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基本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没有苏联共产党坚强的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是不可想像的。社会主义建设既然是艰巨的组织工作,又是深刻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就一定要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作为工人阶级最高组织形式的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够领导群众克服各项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倾向;只有共产党才能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本国实际情况,正确运用本国和外国的经验来指导国家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共产党才能把自己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灌输到国家各项工作中去;只有共产党才能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共产主义思想深入到群众中去,克服资本主义思想;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群众有效地同狡猾的有政治经验的社会主义敌人作斗争。社会主义敌人对苏联共产党极尽攻击的能事,用一切办法来破坏共产党,其目的是在削弱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为资本主义复辟铺平道路。苏联共产党粉碎了这一切反动活动。四十年来伟大的苏联共产党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天比一天巩固。在任何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不能有丝毫的削弱而只应该尽一切努力不断地予以加强。为了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就要努力学习,使我们成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各方面的内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苏联在建设工作中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这是一条胜利的道路,是一条无限光明、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完整而又非常丰富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列宁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十月革命英雄们缔造的国家。并且,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像苏联那样,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过像苏联那样的艰苦的考验复杂的斗争。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习,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学苏联。苏联人民在十月革命后从事建设时没有先例可资借镜,而我们则有苏联做我们的先生,做我们的榜样。这是我们的幸运,但这也就给了我们以光荣的责任,那就是:不能辜负前人的劳绩,一定要根据我们国家的情况,开动脑筋,认真地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中,吸收对我们一切有用的东西,为把我们的国家建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