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苏联——我的母亲!”——访在苏联抚育下长大的苏河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0-30
第3版()
专栏:

“苏联——我的母亲!”——访在苏联抚育下长大的苏河清   
新华社记者 刘佩珩
“苏联的党和政府,像母亲一样把我抚育长大成人。”苏河清说到这里,感激的心情在脸上流露了出来,他回忆起在苏联度过近二十年的青少年生活,他时时记着抚育他的老师亲切的叮咛:“你们要时刻记住列宁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好本领,长大去解放你们还套着枷锁的祖国,把自己祖国建设成像苏联一样幸福的国家!”
苏河清现在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他父亲苏兆征烈士在1927年领导广州工人和士兵举行了有名的广州起义,1929年因病逝世。当时由于白色恐怖,党组织在1929年把苏河清和他母亲、姐姐都送到了苏联。那时他仅七岁,他和姐姐都到莫斯科附近的国际儿童学校里读书,两年后,学校改名为“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迁到了伊万诺夫城。他在那个学校里读了五年,学校里温暖、幸福的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是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最艰苦的年月里,由全苏联工人捐献出来的钱建成的,收容了中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西班牙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的子女。在那里,苏联的工人们,为正在艰苦斗争中的各国工人阶级弟兄培养新生一代。
伊万诺夫城是苏联有名的工人城,校址就坐落在1905年革命时工人经常集会的地方——红代卡河畔。校舍很宽广,有舒适的教室、宿舍,还有医院、运动场、剧场等。这座学校的主持人斯达索娃是当时的国际救济会主席,是曾经和伟大革命导师列宁一起工作过的老布尔什维克。苏河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她用慈母般的心情关怀着各国共产党人的下一代。她一走进学校,孩子们就围拢起来,多少张肤色不同的小脸都朝着她微笑。她亲自到学校检查工作,安排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格外注意我们的健康和学习本国语言。我至今还记得瘦瘦高个的校长拉宾经常勉励我们的一句话:‘努力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学,长大好去解放你们的“母亲”——祖国。’学校里的辅导员像妈妈一样疼爱我们,在业余时就讲西班牙、中国、德国等国家的革命故事。”
学校附近工厂的工人也经常和这些学生们见面。有一次,有个老工人带他们到红代卡河边,心情沉重地讲述1905年革命时工人在那里和沙皇警察英勇战斗的事迹。这件事,据苏河清回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河清拿出几本厚厚的贴相簿,里面还留着几张童年生活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中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的儿童课余时在一起作木工。他说他们在学习时,苏联老师很注意劳动教育,有时带他们到附近的集体农庄帮助农民收割,有时到工厂里去。有一次,他们几个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作了一个乒乓球桌子,还受到校长的表扬。
当时,苏联正处在困难时期,一般人领面包都有定量。可是苏联政府对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的各国孩子却特别照顾,不论是吃的喝的(牛奶)都按照他们的需要充足供给。到了假期,还送到克里米亚半岛去休养。苏河清说:“苏联党和政府对我们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啊!”
苏河清读完中学以后,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喜爱升入了电影大学。当时,学校领导为了使他尽快地掌握摄影的技术,争取早日回国参加革命,还特地请一位有名的摄影师里维斯基博士在课外给他讲课。里维斯基年过六旬,是位功勋艺术家,曾得过斯大林奖金,他的唯一的女儿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人。老夫妻俩都像对待亲生孩子那样疼爱苏河清。有一次老教授带着苏河清一起去钓鱼,指着钓鱼杆说:“以我们钓鱼作主题,在摄影时该怎样处理表现呢?”苏河清解答的不够完善,老教授就耐心教他。有一次,老教授讲起他早年见到列宁的一段往事说:那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同志受伤后恢复了健康,他去拍摄这位伟大领袖在克里姆林宫工作、生活的一些情景。列宁同志告诉他:“少拍我的活动,要多拍些人民群众的活动。”
老教授对苏河清说:“伟大的领袖时刻都不忘群众,你要记住列宁同志的话,今后要拍摄领袖和群众在一起的生活的影片更有意义。”并勉励他回国后,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拍摄下中国人民革命的事迹,把本领献给革命事业。
苏河清从1946年回国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克服摄影上的种种困难,拍摄成“新闻第一号”——解放正定、定县等地的纪录影片,因此立功一次。全国解放后,他又参与中、苏两国合作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的摄影工作,获得斯大林奖金。他又以拍摄“和平万岁!”等优秀纪录影片,获得了文化部今年颁发的金质奖章。
苏河清最后说:“我现在能担负起摄影工作,拍摄一些人民喜爱的影片,这都应归功抚育我长大成人的苏联党和政府,感谢那些费尽千辛万苦教育我的老师们。”(附图片)
1952年,苏河清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的团员去苏联参加中国电影周时,又会见了当年在“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时的邻居马尔丁洛夫一家人。  新华社稿
苏河清(前排左第一人)和他的姐姐苏丽华(前右第二人)1933年在苏联“国际斯达索娃儿童学校”和几位中国和日本的小朋友们在一起。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