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新庄孜矿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0
第4版()
专栏:

新庄孜矿的变化
本报记者 吴荣江
我不止一次到过淮南新庄孜煤矿。第一次是1953年。这是矿井开始变化的前夕。那时这个矿是淮南最小的一个生产矿井。我沿着那仅仅只有离地面七十五公尺深的水平巷道和生产地点参观。虽然矿车代替了部分人和毛驴拉煤,但是解放前遗留下的落后生产方式,在许多场所依然存在。工人还是在低矮的洞子里,一步一步地推着笨重矿车。在矿车通不进去的小巷道里,仍可看到两个工人抬着百十斤重的筐子,曲背走着。割煤机、风镐和手镐采煤同时存在。在地面储煤场上,数不清的人群,抬着满筐的煤,从狭窄的跳板上走过,把煤倒在火车里。工人是辛苦的,但产量不高。工人们告诉我:他们要亲手把这个每年只产十五六万吨煤炭的矿井,改建成生产上百万吨煤的矿井。
1954年,巨大的矿井改建工程按照职工的意愿开始了。到今年年初,改建工程已经完成,每年产煤量已达到一百二十万吨。最近,我又访问了这个煤矿,发现它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矿井已由过去离地面七十五公尺延深到一百四十公尺。工人在全部用电钻采煤。工作面上随着一连串的炮药爆炸声,煤块像山崩地裂一样坍塌下来,乌黑发亮的煤块顺着几百公尺长的一道道链板运输机和皮带机,像小溪般汇集到矿井运输大巷的矿车里。宽敞明亮的铺着双轨的运输大巷,几分钟就有一列架线式电机车拉着长长一排矿车奔驰而过。煤炭车到了井口车场,又自动地把煤翻入地下煤仓,煤炭从煤仓由机器喂到一道旋转不停的有六百多公尺长的大皮带里,在斜斜的坡道上,以一分钟九十六公尺的飞快速度运上地面。在一个小屋子里,一个操纵工在管理着从地下到地面的皮带运输机,屋里的一排指示灯射出美丽的红光,表示皮带机运转正常。煤炭到了地面,又顺着另几台皮带机进入铁路煤仓。一个女技术员指着两台几乎占去一大间房屋的配煤机说:这两台机器也都是由远方操纵,一个工人把两台配煤机开得来回跑,把矿井里出来的煤均匀地分在八个铁路煤仓里。我透过窗门看到一列火车从远方驰来,开到煤仓下面打开漏斗,煤炭像黑色的瀑布,一会儿就装满一大节火车皮。
这个矿井的改建费用比新建年产九十万吨大矿井少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产量达到设计产量水平的时间也比新建大矿井的短。
在这个矿井,现在又面临着更大的变化,职工中又在讨论着比前更大的变化计划。一条长达几千公尺的巷道已经开始开拓了,通向一个原计划今后开采的煤层,将提前开采。这项计划实现后,新庄孜煤矿的产煤量可提高到二百五十万吨。
那时,这个矿场的“地下铁道”将大大延长,架线电机车在地下像穿梭一般,地面上装煤来往的大火车也将更加频繁,工业广场也将相应扩大,矿区市场也将更繁荣。因为这个矿又是在原有矿井基础上改建,费用可以少得多,机构可以小得多,也不再需要成套增添设备。(附图片)
火车在装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