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坚苦朴素联系群众的县长刘辉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1
第3版()
专栏:

坚苦朴素联系群众的县长刘辉山
在革命故都瑞金县,人民群众有什么问题,总喜欢去找县长刘辉山帮助解决。
刘辉山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个贫苦的农民,1930年参加了党领导的农民暴动,以后担任过党的区委会书记。红军北上抗日后,他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被敌人逮捕后,在敌人的严刑威迫下坚强不屈。但瑞金人民特别尊重和信任他,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早年的革命经历,而是他二十七年来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
刘辉山今年五十二岁了。虽然早年革命的艰苦斗争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但他仍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他经常穿的衣服是一套蓝粗布中山装,伙食是在县人民委员会里和大家一块吃大灶饭。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往往夜深人静,他还在处理日间未了的工作或考虑第二天的工作,而早上刚敲起床钟,他就在操场上等着做早操了。
瑞金县大部分是山区,他经常一个人背着背包,爬山越岭,从这个乡跑到那个乡去和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他熟悉一切农业生产技术:犁、耙、插秧、种菜甚至伐木。他常常一边劳动一边和群众拉家常,了解情况。1952年冬天,瑞金县最大的水利工程陈石陂拦河坝正在进行封坝的时候,突然袭来的洪水把坝体冲开了一个缺口。筑坝的农民虽然几番抢救,但是仍旧未能堵上,这时,大家都有些气馁。如果不把坝体封固,不仅明春不能引水灌田,而且全部坝体都会被春天的山洪冲垮。刘辉山在与群众讲清这个道理后,就带头扛着石料跳进刺骨的冷水里去封坝,群众看到县长亲自下水,也都精神百倍地跳下水去,终于把坝封好了。党中央号召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后,刘辉山就是不下乡的时候,每星期六上午也要到城郊附近的农业社参加义务劳动。劳动的时候,他把鞋子一脱,戴上斗笠,腰间扎上白汗巾,挑着粪箕,在农民中间谁也看不出他是县长来。
刘辉山在党的长期教育和与群众一起艰苦斗争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革命干部不能脱离群众。他总不能忘记在过去艰苦的地下斗争年月里,与群众一起出生入死,共呼吸同命运,分食最后几粒粮食的情形。因此,他十分关心群众生活,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听取来自群众的意见。县人民委员会轮到他接待人民来访时,他总是和蔼可亲地坐在接待室,耐心地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写给刘辉山的人民来信特别多,他因为白天工作忙,就在晚上认真地处理这些来信,自己能够马上答复的就立即亲自答复,不能马上答复的,也批示有关部门负责处理。他常常教导干部说:“群众写一封信很不容易,不会写的还要请人代笔,我们不认真处理,群众当然不会满意。”群众同他也像一家人似的亲热,随便走到那里,都有人和他谈情况。今年春天他到壬田乡去,在路上碰到一个洗心乡姓朱的老农民。这个老农民见到刘辉山非常高兴,他从农业社的优越性谈起,谈到办社中的具体问题,最后这个老农民惋惜地说:“农业社是好,就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劳动起来只求快,不重质量,在生产上不听老年人的话。”刘辉山听后,就详细地问清楚是怎么回事。以后,就由县人民委员会发了一个重视老农民生产经验的指示。
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这是刘辉山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有一次他去菱田乡工作时听说有些群众闹粮食不够吃,他就问干部是真缺粮还是假缺粮,干部也不摸底。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就分别在三个村里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农户算粮食账,结果发现这个乡粮食留得很足。有一家姓谢的农民是因为用粮食做酒、做米粉到市场去卖,结果才使自己粮食不够吃,向干部吵闹,旁的农民看到他吵,也就跟着吵。问题搞清楚了,刘辉山就召集群众开会说明情况,一面让大家调剂一些粮食给姓谢的农民,一面又教育大家不要浪费粮食。另一次,黄柏区也有一些农民闹粮食不够吃,区干部认为农民是有意多要一些,但经过刘辉山到那里深入了解后,发现确实是有些户留粮偏紧,以后就按照实际需要供应了。
新华社记者 岳革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