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乌鲁木齐的青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2
第3版()
专栏:

乌鲁木齐的青春
郝健
乌鲁木齐,这座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城市,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旧日的面貌。只要你俯瞰市区,就会看到一幅欣欣向荣的建设景象。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南依巍峨雄伟的天山,北连浩瀚无垠的准噶尔盆地,壮阔的乌鲁木齐河由南向北穿过市区。河的两岸,矗立着新建的工厂和崭新的楼房。全市各主要街道都已经翻修成平坦整洁的柏油马路,马路两旁种植了一排排秀挺的白杨。繁荣的市中心区热闹非凡,穿着各民族鲜艳服装、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行人络绎不绝。入夜,全市一片灯火,欢乐的民族歌曲,使人为之陶醉。如果有人旧地重游,回忆起乌鲁木齐解放前的情景,他会感到这座城市起了多大的变化。解放前,每当春雪融化,街道泥泞,入夏又是到处尘土飞扬。夜间,全市不满二千盏电灯发出暗淡的微光。“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就是旧乌鲁木齐的写照。
现在,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民,正以忘我的劳动建设着乌鲁木齐。
解放以前,乌鲁木齐谈不上什么工业建设,二百年来仅建立了六个生产陶瓷、肥皂和火柴等产品的半手工业性质的工厂,机器设备也很陈旧。解放以后,由于国家大量的投资和苏联无私的援助,现在已经建立起钢铁、纺织、农业机器、汽车修配、水泥、电力、煤矿、印染和面粉等三十多个现代化的厂矿。据统计,全市工业生产总值1956年比1949年增加了一百三十倍,各族工人的总数,也由1949年的四百多人增加到两万多人。这些厂矿建成以后,对支援新疆农、牧业的发展和工业建设的需要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乌鲁木齐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在突飞猛进。仅以高等学校来说,过去只有一所新疆学院,学生不满四百人。现在不但扩建了新疆学院,而且还成立了新疆医学院、八一农学院、新疆语文学院、新疆师范学院等四所高等学校,学生已达四、五千人。其中去年在西郊新建成的新疆医学院,设备完善,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达十万平方公尺,人民骄傲地把它称为“新疆的医学城”。自治区为了培养大批的中等技术干部,还先后成立了地质、石油、矿业、农林、水利和卫生等十余处中等专业学校。乌鲁木齐现在共有十二处剧院和电影院,其中有八处是解放后建成的。今年在市中心落成的人民剧场,就是一座规模宏大而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全场可容纳观众一千二百人。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们,可以欣赏京剧、评剧、秦腔和丰富多采的民间歌舞。
乌鲁木齐是一个拥有二十多万人口的城市,在这里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十三个民族的人民。过去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挑拨离间,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很深。解放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彼此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劳动。
乌鲁木齐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现在已经查明,在乌鲁木齐市的地下,就是一个丰富的大煤田,环绕在市区附近的丘陵中,也蕴藏着许多种矿产。兰州——乌鲁木齐——阿克斗卡铁路不用很久也要修通了。到那时候,年轻的乌鲁木齐将会更加繁荣。(附图片)
乌鲁木齐的光明路,几年以前,这里还只能算是乌鲁木齐的市郊,是一片菜园。现在,宽阔的有着街心花园的柏油大道两旁已经摆满了高大的楼房。
宋士敬 黄斌英摄(新疆日报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