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红安县各农业社热烈讨论农业发展纲要 争取粮食花生明年亩产千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3
第2版()
专栏:

红安县各农业社热烈讨论农业发展纲要
争取粮食花生明年亩产千斤
本报讯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公布后,湖北红安县八十一个农业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学习。通过学习,克服保守思想,发掘生产潜力,修订了生产规划,要求在明年实现粮食、花生双千斤县。
中共红安县委在学习农业发展纲要时,一致认为贯彻和实现纲要的关键,首先在于从上到下的克服右倾保守思想,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修订生产规划。
县委分析了近两年的情况:在去年四十条纲要(草案)公布的鼓舞下,全县迅速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粮食增产八千四百二十六万斤(占1955年产量的37.65%),油料增产了九百五十万斤(占1955年产量的46.51%),生猪增加了九万一千头(占1955年的90%)。这两年增产的速度超过前四年增产速度的总和。尤其显著的是1957年,全县七百三十二个社,社社增产,样样作物得到了丰收。粮食全年平均亩产已达八百三十四斤多,超过湖北省委规定的1962年生产水平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1967年白龙江以南地区的水平(八百斤)三十四斤多。全县八个区四十八个乡,已有三个区十七个乡的粮食平均亩产一千斤以上,全县四万七千余亩花生,在严重干旱下,亩产仍达到了六百斤,创造了全国大面积丰产的最高纪录。
县委根据以上情况,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红安县获得连年增产丰收的花生,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决定由原来1958年亩产八百斤的计划修改为亩产千斤,全县在1958年实现双千斤县(粮食亩产千斤,花生亩产千斤)。为了实现这个规划,县委检查和修订了原来制订的今冬明春大兴水利的计划:兴修水库由原计划的三十九座修改为九十五座,兴修塘由二百四十口增至九百八十五口,兴修堰、坝由七十六处增至一百二十九处,补修和扩建的塘、堰、坝也由原计划的三千三百三十三处增加到九千五百多处。完成这个水利计划后,原来全县到1961年才能消灭旱灾的计划,可提前在1959年实现。
各地农业社热烈讨论了农业纲要,干部和社员们一致反映:“眼界扩大了,心中有底了”。赵河乡民主社社干刘友贯在学习纲要时说:“我们过去是坐井观天,老鼠眼睛一寸光。这回想远了,心中更有底。”这个社在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后,把1958年生产规划作了修订:粮食亩产由原计划的八百斤修改为一千斤,还因地制宜地扩大了当前冬播面积,提高了冬播作物的单位产量要求。最近又研究出改旱地为水田,改小田小地为大田大地,改坡地为梯地,改良土壤,改水田为麦田,改两季收为三季,改荒地为耕地,改良种子等等具体增产措施。据估计,仅将一季晚粳由1957年的九十三点八亩扩大到二百二十五亩,即可增产粮食十四万余斤。目前,这些社正在进一步掀起生产高潮。冬播即将结束的红华社,为了提早完成今冬明春四十一处水利工程的修建计划,社员们都在积极准备管子、挖锄等工具,迎接大兴水利运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