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一垦三改”扭转了贫困的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3
第2版()
专栏:

“一垦三改”扭转了贫困的局面
中共河北省沧县地委第一书记 王路明
缺粮区变成余粮区
今年沧县专区出现了粮食增产的空前纪录:全区的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二十五亿斤,比近八年的平均年产量增加39%,比丰收的1955年(产量最高的一年)增产14%。若不是受了旱灾的话,今年的收成还要更好。
沧县专区历史上就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土地碱荒,旱涝多灾,低产作物多,肥料不足,耕作粗放。全区十八个县(市)二千一百多万亩土地中,荒地有三百多万亩,常年积水的港淀洼泊有一百万亩左右,耕地只有一千七百多万亩。在耕地中又有盐碱地五百万亩、低洼易涝地四百多万亩(两项合计占耕地总数53%)。旱田多,水田少。春季多风、沙、雨,土地盐碱上升,播种保苗困难;夏末秋初雨量集中,易于遭受沥涝和洪水灾害,从1949年到现在,九年中就有四年遭到较严重的水涝灾害,有两年因为干旱歉收。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量减产,而且引起了耕地的日益碱化,使荒地增多,年年粮食不足,给国家增加很大负担:自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至今,四年来国家共调入十亿多斤粮食。广大农民在生产上、生活上都有很多困难。因此,大力兴修水利,改变农田旱涝、土地碱荒的状况,已经成为沧县专区发展农业生产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任务。
两年多以来,我们在中央、河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针对我区的特点,依靠农业社,充分发动群众,本着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针,大力开展了“一垦三改”运动。(“一垦”是:开垦荒地;“三改”是:改造盐碱地,改造低洼地,农作物种植改革)。两年共计开垦荒地八十四万亩,改造盐碱地一百八十万亩,改造低洼地一百三十万亩,农作物种植改革五百多万亩。这几项累计增产粮食六亿多斤、皮棉八十万斤,其他收入三百多万元。沧县地区的贫困落后的状况开始改变了:过去每年缺粮二亿多斤,今年却可有一亿斤左右的余粮,解除了国家的粮食供应负担,也使许多农民开始走向富裕的新生活(全区已有25.37%的农业社的生产水平赶上了富裕中农)。垦改地区的社员们唱着:“社会主义好,合作化强,共产党领导有力量,大片荒野建村庄,盐碱荒地变粮仓”。
渤海边上的黄骅县上古林村的群众,过去以打柴、治渔、打雁为生,生活极为贫困。去年这个村垦荒种水稻三千一百亩,平均亩产六百四十五斤,每人平均收入一千四百斤,今年播种三千二百亩,预计平均每亩产八百五十斤,每人平均收入一千九百斤。这个社社员们兴奋地说:去年是“耕一余二”,今年是“耕一余三”。全村盖房五百多间,购买了不少农副业生产工具和日用家具等。有三十多名穷单身汉娶了媳妇,他们欢喜地说:“过去姑娘们结婚奔远方,现在是远方的姑娘到北大港。”沙井子村农业社,今年开荒种水稻九千多亩,预计平均亩产一千斤,每户平均收入一万多斤,社员们高兴地说:“垦荒改种‘一步登天’,过去是一年收入半年光,黄菜盘子(生长在盐碱地里的一种野菜)充饥肠,现在是一年收入吃五年,家家户户有余粮。”全体社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报喜信,并随信寄去了一小包黄水菜,一小包大米,报告他们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变化。在接到毛主席的回信以后,社员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八十二岁的老贫农社员元子云说:“把毛主席的信要好好保存起来,叫后代子孙知道咱村过去是多么苦,现在的甜是怎么来的,永远不要忘了毛主席共产党的恩情。”沧县许官屯全村土地均是盐碱地,过去农民们劳动一年闹个秋饱,合作化后三年时间把盐碱地全部改造了过来,全村变成了余粮社,去年卖给国家四万斤余粮。许多农业社由于增了产,社员生活逐步提高,爱国、爱社的思想增强了,劳动更加积极了,社本身也进一步巩固了。
海边荒地变粮仓
全区荒地约有三百万亩,多数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沧县、黄骅、盐山、南皮、孟村等县,片大集中,比较肥沃,经过开垦改造,就可变为良田。1955年开始测量荒地、化验土壤、试行垦荒,并制定了垦种规划。对于大片荒地采用拖拉机开垦,小片荒地发动农业社用人畜力开垦。开垦出来的大片荒地采用两种方法耕种:一是建立了三个国营与劳改农场(约耕种二十万亩),这种办法国家投资大、成本高,但是工作好作。一是发动农业社移民办分社。1956年春季在各个农业社中发动组织了一万六千多名青年男女志愿垦荒队员,在沧县、黄骅、南皮、孟村等县新建和扩建了二十六个村庄,建立了二十九个垦荒农业社。牲畜、农具、财力、物力等主要由出垦荒队员所在的农业社筹备,不足部分,国家予以补助。垦荒社和老社统一分配收益。这种办法国家投资少,成本小,收益快,但是在初办时困难较多,工作艰巨。不过,实践证明,只要依靠合作社,发动起群众来,走群众路线,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两年来,垦荒社已经巩固下来了,大部未婚的青年男女垦荒队员结了婚,不少队员将家属搬来了,给今后大量移民开荒打下了基础。黄骅县北大港互助农业社的社员们说,垦荒是“头年苦,二年甜,三年生活大改善。”
让盐碱地、低洼地翻身
全区盐碱地约有五百多万亩,每亩只产粮几十斤。从1955年开始,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组织农业社进行改造盐碱地的试验。1956年全面开展了改造盐碱地的工作。到今年,全区共改造盐碱地一百八十万亩,其中改造较好的有八十万亩。两年累计共增产粮食六千多万斤。改造的办法是:利用河水、蓄水、雨水、井水、坑水进行洗碱、放淤,压碱、改种。全区在盐碱地中改种水稻二十五万多亩,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这是改造盐碱地最彻底的方法。沧县刘表庄子农业社有五百五十一亩重盐碱地改种水稻后,平均每亩产六百斤,较过去增产十倍多。全区利用汛期水多含沙量大的时机,放淤十多万亩,能保两、三年的收成。两年来全区修作沟洫围田三十万亩,台田七千亩。沧县仁和村农业社有历年来没有收入的盐碱地一万二千亩,去年春季利用河水对盐碱地洗碱后,平均每亩产粮食一百二十斤或籽棉八十斤。薛官屯农业社利用河水洗碱后小麦亩产平均一百一十一斤。许官屯利用井水、坑水洗碱压碱,粮食亩产由改造前的七、八十斤增到二百四十斤。孟村县刘舍乡三千二百亩盐碱地修作沟洫围田利用雨水压碱,平均每亩产量比过去增加二十九斤。加工加肥,改进耕作方法,对改造盐碱地也有良好作用。平整土地,修筑畦埂,保持水土,细耕粗耙,增施有机质肥料,可以中和碱性。又一个办法是改种耐碱作物。沧县赵官屯、黄骅胡庄子等农业社用筑畦蓄水、种草养青,第二年即大量增产。起土、换土,是群众采用最广泛的方法,这种办法只在当年有效,不能从根本上改造盐碱地。
全区约有低洼易涝地四百万亩,根据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方针两年来共修土埂畦田二百八十万亩,沟洫畦田十八万亩,开挖和修整排水沟渠一百多条,大量种植了耐涝保收作物。这类地区在去年严重水灾的情况下,还增产粮食八千多万斤。
实行种植改革
沧县专区粮食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低产作物多,高产作物少,土地利用率低。合作化后,根据国家计划和农民需要,因地制宜地实行种植改革,合理地配植各种作物,结果大量增产。
合作化前全区种玉米一般年头在四百五十万亩左右,而且多数的是夏玉米和低产品种。去年靠了大力打井和积肥,种春玉米和夏玉米六百六十万亩。绝大部分种的是马牙、金皇后等高产品种。除去三百万亩遭受水灾外,其余三百六十万亩,比从前平均每亩增产三十多斤。共增产一亿多斤粮食。今年因为麦田多、春白地少,又加上天气干旱,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些(共种四百八十三万亩)。改为高产品种的二百多万亩,每亩平均增产二十五斤,共增产五千万斤。两年累计共增产一亿五千万斤。去年全区薯类栽培面积由四十万亩扩大到八十万亩,今年又扩大到八十三万亩,90%以上种的是胜利百号高产品种,比改种前,每亩增产折粮二百斤。两年累计共增产粮食一亿四千万斤。扩大复种面积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一作改两作,有条件的两作改三作,实行套种、间作等,两年累计,每亩平均增产二十多斤,共增产粮食四千多万斤。以上各项改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三亿三千多万斤。
兴水利除水害
搞好“一垦三改”的关键之一,是兴修水利,防除水害。在小农经济时代,不仅汛期、雨季有大量河水、沥水在成灾后白白流入大海,而且平时河水、地下水也没能充分利用起来。合作化后实行一垦三改以来,在平时将全区的河水和可能挖掘的地下水源加以充分利用;在汛期雨季大量蓄水以备来春灌溉。这样作,不仅积极的兴办了水利,也防除了水害。两年来全区完成了水利工程量二千多万公方,建立了扬水站八座、涵闸一百五十个、其他大小建筑物一千八百多个,打砖井二十二万多眼;去年改造、利用一千多个港、泊、淀、洼、废河、大坑,蓄水五亿多公方,全区扩大水田和水浇地一百六十多万亩,不仅保证了农业大量增产,还发展了水产作物,栽植苇、蒲、藕十余万亩,发展了养鱼事业。
三点体会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垦三改”是沧县地区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改革,是大量增产的有效措施。两年来在领导这个增产运动中,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下面三个经验: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经常和落后保守思想作斗争,防止急躁情绪,是一垦三改运动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合作化以后,我们分析了沧县专区自然特点和合作化后的新情况,确定了“一垦三改”是全党领导大生产运动的中心环节。各级党政负责干部亲自挂帅,组织了垦改指挥部,专门领导这项工作。这项工作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落后保守思想的抵抗。不少同志对本地区的特点了解不够,对合作化后的新条件估计不足,这种思想以农业、水利部门的某些工程技术人员为最严重。在某些地区的领导上,畏惧困难,对生产改革迟疑不前。今春毛主席提出了“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争取农业大丰收”的号召后,我们专区召开了一千五百多人的干部大会,总结了去年垦改经验,组织了展览参观,把全党思想统一了起来,从而使垦改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作好典型示范,“一垦三改”的办法在初级社时期就被广大农民创造出来了。1954年上古林、沙井子两个村的农业社,开垦一百多亩荒地种植水稻的成功,胡庄子、赵官屯等农业社对盐碱地的改造,南皮年涝洼、沧县肖官屯等农业社对大浪淀的洼地改造,献县南河头、河间君子馆、沧县许官屯等农业社种植改革,都获得了大量增产。我们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于1955年在全区作了重点示范,从而增强了领导上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1956年全面推广,形成了群众性的“垦改”运动。
第三,依靠合作社,充分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垦改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物料、技术力量,光靠国家是不行的,只有依靠合作社,劳力各社出,资金、物料大家凑,技术人员不足找土专家,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简便易行、收益快、和群众的当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办事,就把困难克服了。全区两年来“垦改”的费用,80%以上是农业社自行筹措的。
在“垦改”运动中,也有不少缺点和问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加以克服和解决。
经过对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稿)的讨论,我们搞好“垦改”运动的信心更增强了。初步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把二百多万亩荒地全部开垦完,彻底改造盐碱地二百万亩,改造低洼地二百五十万亩,修筑田间工程一千多万亩,灌溉面积扩大到五百万亩,积极进行种植改革,合理配植各种作物,发展高产作物,扩大复种指数。196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将达到四十亿斤,可交给国家十亿斤粮食。棉田将由今年的一百七十多万亩扩大到二百五十万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