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祝中苏“文字之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3
第8版()
专栏:

祝中苏“文字之交”
罗稷南
在这“道阻且长”的路上,文学曾经尽过“带路”的任务。正如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文学曾经为十月革命作过先驱一样,苏联文学的输入我国也曾为中国革命起过前哨的作用。自五四以来,大约三十八年间,苏俄文学的翻译和出版一直是中国文学界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广大读者的要求和支持之下,这工作不但不曾因为“复交”“绝交”而动摇,或因为“白色恐怖”的迫害而间断,而且继续发展,使苏俄文学成为世界现代文学输入中国的主流:那影响的巨大是其他任何国家的任何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我们从托尔斯泰知道“为人生的文学”:“美”不过是一种社会价值,并无所谓“超善恶”的艺术。我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知道“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善良的灵魂;知道人类社会中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阶层。我们从高尔基知道暴风雨中的海燕,勇敢,斗争,确信将来的胜利;知道“敌人不投降就消灭他”。
苏联文学,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以马列主义为主导思想,更具有一定的社会目的,更注重表现现实生活,更亲近群众。作家的任务不但要说明世界,也要改造世界;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供少数人欣赏的稀奇事物,或茶余酒后的消遣品,而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粮食。
由于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中苏两国是同一命运的;两国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发展都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所以,两国文学也在同一道路上完成同一历史课题,虽然两国各有自己的传统和具体情况。
四十年来,在中苏“文字之交”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能给与的远不如我们所已接受的那么多。甚至有人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不过是苏俄文学的模仿和翻译而已。这近于夸张,但也离事实不远。倘若这句话的意旨是要鼓励我们自己繁荣创作,那就可以减少语病。
在学术上严格划分“你的我的”是愚蠢的。发明地心引力是英国人,发明马克思主义的是德国人,发明人造卫星的是苏联人,难道我们因为我们自己是中国人就不承认,不学习这些真理吗?况且我们还太年轻,才八岁,向四十岁的老大哥学习正是当然的事。
在兄弟般的真忱愉快的友情中,教学相长,而且年轻确是一大优点,我们可以断言:在富有生命力的博大的马列主义指导之下,我们两国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越发繁荣,我们两国的各自的本质的特殊性也就越发分明和完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