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变山地为水地 陕西农民凿山开洞引水上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6
第1版()
专栏:

变山地为水地
陕西农民凿山开洞引水上山
编者按 引水上高塬,变山地为水地,是当前水利建设中十分重要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使平川地变成水地或水浇地,条件好,经验多,平川中水地的数量也很大,有不少地方甚至水地多于旱地。但是要使高塬和高山变为水地,需要灌溉的面积大,水量也大,条件就困难得多,经验也少。
陕西地区引水上塬的经验是十分可贵的。可贵的是,群众创造的那些“二仙传道”、“三仙传道”甚至“四仙传道”的土办法,不仅比用抽水机抽水上高地容易,比打深井取水也容易得多。可贵的是,合作化了的群众,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一个社办不了的工程就几个社联合起来办,能受水灌溉地区的群众力量不够,还动员不能受水灌溉地区的群众来支援,被支援的群众将来再还工。
更可贵的是,花钱少,不要国家投资。一条八里长的穿山水渠,灌溉三千三百多亩地,除使用原有的水车以外,才花一百元钱。很多人一说在高塬高山兴修水利,就想到修大型水渠、用抽水机、用锅驼机,只盼着国家拿钱投资,相形之下,陕西勤俭办水利的精神就更值得学习。
本报讯 记者朱波报道:生产热情高涨的陕西农民,在兴修水利运动中创造了巨大成绩。从10月初到11月10日,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就扩大了七十七万六千多亩灌溉面积。广大农民在这次水利建设运动中,在引水上塬、引水上山方面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陕西各县在10月底以前都召开了以水利为中心内容的三级干部会和农村工作会议。在这些会上,一般地都对水利建设问题展开了大辩论。很多县都一再突破省的领导方面分配的水利计划指标。富平县原计划扩大灌溉面积五万亩,到后来,这个县的美原区一个区就提出今冬完成六万亩的扩灌计划。随后,县领导上又重新根据各区情况,把水利建设计划提高到十五万亩。现在,全省普遍地形成农业社订的水利计划比县大、县比专区大、专区比省大的情况。据陕西省的领导同志说,原计划在今冬明春完成的二百五十万亩水利计划,今冬就会超额完成。
“引水上塬,引水上山”,这是目前水利建设运动中最响亮的口号,也是这次水利运动的突出特点。据9月底以前的统计,全省共有大型国营渠道二十三处,共灌溉三百一十三万多亩,全省的小型渠道共灌溉四百五十多万亩,井浇地共二百二十多万亩。这些水地绝大部分在平川地,约占平川地区耕地面积(全省共有一千四百八十万亩)66%以上,并且已经有很多县的平川地基本上变成了水地。但是,全陕西比平川地面积多三倍以上的高塬地(共一千八百万亩)、山地(共三千四百二十万亩),却很少兴修水利。因此,这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就把重点放在高塬和山区。
目前,各地农民正积极行动起来,向旱塬和山地进军。兴平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始了“引水上塬、引水上坡、引水上包(土圪瘩)”的水利建设。例如西吴乡的石铺农业社最近完成了三百二十亩水地,都是以往人们认为无法改变的旱塬。他们的办法是挖明沟和地洞,把渠水引到旱塬底下,再从塬上打一个旱井和下边接连上,架上水车,就把渠水引上了高塬。遇到较高的旱塬,可以采用层层挖土井,架水车的办法,像上楼梯一样地把水引上塬地。群众叫这种引水方法为“二仙传道”或“三仙传道”甚至“四仙传道”。武功县的农民用打地洞、修旱井的办法把可以利用的河水、渠水和井水,引上十多丈高的旱塬。游凤乡的经验特别值得重视。游凤乡是一个塬高沟深,沟壑纵横的地方,兴修水利的条件十分困难。这个乡的齐心、风北、三友、五一等社,在三星、五新和新农等社支援下,用了四千四百四十个劳动日和十七天的时间,修成了一条长达八里的穿山水渠,可灌溉三千三百六十多亩土地(内有一千六百亩井浇地改为自流地)。这条渠修建工程是非常困难的。渠道要跨过沟壑,穿过三里多长十多丈高的旱塬,群众挖洞使水渠从塬下穿过去。因为没有精确的设计,人们就采取分段打通的办法,先打了五十九眼旱井,把三里长的高塬挖透了。以后,还可以采用“三仙传道”、“四仙传道”的方法,把渠水引上塬顶,灌溉更多的土地。这个乡今冬还要修建一条长达三十里,能灌溉七千多亩土地的水渠。等到修好这道渠后,全乡共有水地一万一千多亩(包括原有水地),全乡每人平均有一亩半多水地。
在商?、汉中、安康等专区,群众把水地修上了高山,?南县永丰区的农民在秦岭山脉的葡萄岭修了一个小型水库,把山顶流下来的水储存起来,现在正在葡萄岭的山丛中凿石填谷,修一条可灌溉五千亩的渠道。这个县的白垣农业社,经常遭受旱灾的威胁。要打井,地下水位太深,修渠又没有水源,逢到天旱时,连人吃的水都非常缺乏。当地群众说这里是“十年九不收,顶多麦三斗,稻子栽不上,包谷指头粗”。但是,群众仍然想出了办法。他们用修涝池的办法储存雨水,把旱塬改为水地。现在该社已经有十七个涝池(包括去年修的),共浇四百多亩地。目前,全社群众说,一定要把这里的旱塬地改变为“只听到青蛙叫,听不到娃娃哭(指灾荒年饿的哭)”的地方。
在兴修水利运动中,各地都注意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解决兴修水利中的各种困难问题。经验证明,凡是群众发动比较好,并能坚决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的地方,水利建设的方法、投资、劳力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并且还加快了工程的进度,提高了水利建设的质量。例如武功县游凤乡的友丰渠,就是乡党委会完全依靠群众建起来的一条质量很好的水渠。修建的办法是群众讨论出来的;劳动力除受益的四个社负担外,还发动另外三个社的社员来支援;工具是群众自己带来的,一条八里长的穿山大渠口用一百元资金(买灯油和药品用)。没有向国家要一个钱。这种范例不是个别的,在渭河沿岸,在秦岭山区,随处都可以看到。各地农业社无论打井、修渠,都要仔细算一下账,看看怎样作才合算。凡是依靠群众搞起来的小型水利,成本都比较低。兴平县、武功县买水车、修旱井来灌溉的塬上水地,每亩成本只有四、五元左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