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我们得到了‘四十条’的好处”——孝感县长风农业社增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6
第2版()
专栏:

“我们得到了‘四十条’的好处”
——孝感县长风农业社增产经验
孝感地委第一书记 王家吉
湖北省孝感县朋兴乡官木生领导的长风农业社1956年全社平均产量为每亩一千零十一斤,比1955年增产72%。今年预计为一千一百六十斤。初步规划到1967年为一千五百斤。这个社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四十条的时候,社员官少明说,“千条百条,归总一条——不能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就是得了‘四十条’的好处。”
长风农业社根据农业发展纲要指出的奋斗目标和增产措施,实行了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这个社的增产经验之一,是因地制宜地突出抓住了增产潜力很大的水稻改制这一中心环节,扩大了复种面积,改良了品种,积极而又稳步地推广了粳稻。1952年,这个社双季稻的面积只占1.68%,1956年扩大到16%,今年则达到40%,土地复种指数今年已达241.5%,因而产量大增。社员们反映:“一年抵了两年收,吃了头季还有秋”,“中秋无白地,遍地绿油油,这是古来没有的事”。
合作化前,为什么没有人敢于大面积地种植双季稻和换用良种呢?社员官登寿说得好:“单干时,力量小,水源差,肥料缺,怕秋旱,怕虫害,怕瘦年,要是出了差错,小家小户怎样背得起呢?”
合作化有力地克服了许多矛盾。长风社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蓄水量比1952年增加了110%。
除了修水利,长风社还非常注意积肥。过去单干时有20%的田不施肥,50%的施肥不足,虽有几十年的塘泥、陈壁土却没法利用。合作化后,社里长年大规模地组织了积肥动运。经过调整家肥价格和分配积肥任务,充分发挥了社员的积肥积极性。全社开展了“三光”(塘泥光、杂草光、阴沟阳沟污泥光)、“五有”(牛有栏、猪有圈、鸡鸭有笼、厕所有盖、污水有桶)、“五搬家”(窖、地皮、鸡笼、陈壁土、牛栏)的积肥、保肥工作,加上种植绿肥,解决了需肥量的74%。
螟虫是双季稻增产的大敌。长风社已基本上消灭了螟害。他们执行了“防重于治”的方针,提出“消灭螟虫,与虫争粮”的口号,采取了长年的除虫防虫措施。去冬的“三光”(谷兜捡光、田埂草割光、坂田起光)除螟运动,越冬螟虫80%以上被消灭。今年春耕开始,又持续采取药剂拌种、喷治以及千灯万火的诱蛾运动,螟虫为害率已由1955年的18%下降到1%以下。
因地种植,量力而为,合理搭配品种,是长风社保证年年增产的重要经验。从冬播开始,同时就安排好一年和两年的种植计划。冬播服从春播,当年照顾来年,根据需要与可能,算好五笔账
(人、畜、水、肥、时间):如一季晚粳产量高,但生长期长,需水量大,怕秋旱,就以“五靠”办法(靠港、靠水库、靠井、靠大塘、靠村旁),种了四百多亩。在今年秋旱四十多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丰收。搭配好成熟期不同的早稻品种,可以调节劳力,抢住火色。
长风社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精耕细作。如实行分期下秧,就完全避免了因栽老秧而大量减产的危险。又如合理密植,使栽秧密度平均每亩达三万四千蔸左右,比解放前增加一万蔸左右。现在,长风社学习先进技术,已经形成风气。
长风社的社员们这样形容精耕细作:“一道犁头抵一道粪;田要深耕,儿要亲生”。合作化后,长风社每亩田的用工量,已由过去的十四个劳动日,增加到现在的二十七个劳动日(一季稻)。过去被群众叫做“台湾田”的20%的落后田,产量很低,合作化后,经过精耕细作,施足底肥;去年亩产稻谷七百多斤,今年改种双季稻,每亩可收一千一百斤左右了。社员反映说:“合作化人翻了身,田也翻了身”。
在平衡增产的同时培养高额丰产田,这是长风社用以打破社员年年出现“增产到顶”的保守思想的最大资本。社队干部亲自搞试验田。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方法,样样都有试验田。试验成功就组织参观示范,作用很大。去年培养了粮食双千斤田五点一二亩,今年计划双千斤粮食的高额丰产田一百二十亩。社员们称试验田为“火车头”,“样子”。这样作,也避免了强迫命令和盲目性,大大激发了社干、社员钻研生产技术的积极性。
社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特别是亲自培育试验田向群众示范,是长风社能够顺利推行各项增产措施,取得大丰收的基本关键。长风社以社长官木生为首的大多数社队干部,长期以来,劳动本色没有改变,劳动观点一天比一天强。主要干部能深入到最艰苦最重要的地方,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他们十分懂得,脱离生产就会脱离群众,只有参加生产,才能更好地领导生产。官木生的热爱劳动,对鼓舞社、队干部和社员的劳动热情,起了重要的作用。社干部在家的时候,每天都挤出时间到队生产,或搞自己的试验田。
长风社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复种面积扩大,劳动投放不断增加,所以迫切要求逐步改进农具,增加化肥。
在讨论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时候,他们要求增加一些板车、抽水机、播种机、脱粒机、小型碾米机、缝纫机和喷雾器等。他们算了几笔账,如果改良运输工具,增加八部抽水机,使用脱粒机,利用机器碾米,一年即可以省四万零四百个工,占今年全社投放总工数的29.8%。他们还要求新式农具零件下乡,和在农村建立修配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