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海洋上的合作——访中波海运公司琴尼亚分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16
第5版()
专栏:波兰通讯

海洋上的合作
——访中波海运公司琴尼亚分公司
本报记者 胡思升
琴尼亚是波兰三大海港之一,是一个滨海之城。据说,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战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渔港。战后,随着波兰海洋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渔港就发展成为海港了。所以,当我们走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的时候,一股这种滨海城市所特有的清新空气和一色崭新的建筑物给了我们一种特别的印象。
在“二月十日大街”上(2月10日是苏军解放琴尼亚的日子,街道因此命名),我们找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中波海运公司琴尼亚分公司”。
中波海运公司琴尼亚分公司有两个经理:一个中国经理和一个波兰经理。由于中国经理不在,我们事先约好同波兰经理见面。走进经理办公室,经理正在别处开会,两位秘书——一位中国同志和一位波兰同志——请我们暂候。
不一会,门开处,进来一位中年妇女,连声向我们道歉。经过介绍,知道她就是波兰经理莲文同志。我们发现这个姓名有点中国风味,经理解释说,在这里工作,她既有波兰姓名,又有中国姓名。接着开始了正式的话题,我们请这位女经理谈谈中波两国在海洋上的合作情况。
“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五年光景,因此应该说是比较熟悉这里的情形的。”莲文同志开始了她的介绍:“我们的总公司设在中国天津,分公司设在这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这里,从负责的工作人员到一般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两国一半一半。”
中波海运公司是1951年根据两国协议成立的。那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惴惴不安的帝国主义国家正联合起来企图用禁运封锁的办法来扼杀我们年青的国家。因此,当我们请这位经理谈谈这个公司的任务时,她说:“中波海运公司是一个代理公司,它代理波兰船队进行中波两国间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间,有时是某些西欧国家同中国间的贸易运输。”她接着谈到,“从这里运往中国的货物大抵是兄弟国家供应的机器设备、工厂设备,波兰帮助我国建造的糖厂的全套设备也是这里运去的。从中国运来的大抵是矿产品、原料等和其他中国的传统出口品。”从她的这个介绍里已经可以看出,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回答帝国主义国家禁运封锁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美国就对于波兰船队表示了不平常的仇恨,一再指使蒋介石集团的海军在公海上拦劫波兰船只。
莲文同志谈得并不多,尤其她很少提到这个公司对我们国家的巨大帮助。因此,同莲文同志告别后,经理室我方秘书赵文悌同志向我们补充了这方面的情况,使得我们的印象全面了起来。
赵秘书谈到,由于美国的压迫,资本主义国家的船队不敢承运所谓“禁运物资单”上的物资,而在中波航运公司代理经营下的波兰船队就冲破了这种控制,承担着中国和波兰两国间,中国和其他东欧兄弟国家间,中国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运输任务。此外,这个合营公司也担负着帮助培养我国的远洋航海人材的任务。因为我们是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人材的。现在,在这个合营公司和它代理经营的船只上,我国的行政管理人材、驾驶人员和机务人员正在迅速地成长着。
根据莲文同志的提议,我们去港口看看属中波海运公司代理经营的从中国来的波兰船只。现在在琴尼亚港口,有好几条从中国来的波兰万吨级货船。在秘书赵文悌同志陪同下,我们选择了
“普拉斯基”号。“普拉斯基”号是刚从中国到达这里的。我们走近轮船旁边时,多架巨大的起重机正在吊运从中国运来的矿砂。
赵秘书向我们介绍,这条船的年龄已不小,是1928年建造的,载重量为一万零二百多吨,吃水深二十六点二呎。在这条船上,既有波兰航运人员,也有中国航运人员在工作。我们边说边沿着扶梯走上了轮船。在餐室里,我们和中国航海人员谈起他们的海上生活来了。
中国水手施定和用带着强烈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我们和波兰同志在船上相处很好。在船上两年,我现在已能讲一些普通的波兰话了。这是前船长察丁斯基的功劳,他亲自领导教授我们波兰语,每星期上两次课,上课时他一面教,一面向我们发问,我们就这样才初步学会了一些波兰话。再举一个例吧,上次从中国开往波兰途中时,正碰上英法侵略埃及事件,苏伊士运河已不能通航,我们的船只能绕非洲的好望角兜大圈子。那时我们听不到任何消息,波兰同志就每天把他们用电报收到的‘海员新闻’(这是波兰方面每天供给国外的海员阅读的新闻简报),翻给我们听,使我们及时地了解了当时的局势。在生活上也是这样,我们的伙食标准、定量是和波兰同志一样的,但是两国人的口味和需要不一样,波兰同志就照顾我们的需要,把菜蔬水果等多分配给我们一些。”
这位正在努力学习准备投考远洋驾驶的中国水手刚说完,另一个中国水手葛昌武接下去说:“我在舱面工作。在一条船上,舱面和舱下的配合十分重要,尤其在进出港时,配合不好就要出毛病。同时,开航前事先的准备和检查也很要紧。”他是从他自己工作的角度来谈的:“在这条船上,舱面部多是中国同志,机舱部都是波兰同志。我们相互合作,一起检查,没有出什么大毛病。”
谈话告一段落,听说船长从岸上回来了,我们就上船长室去见一见船长。船长有五十岁上下年纪,银白色头发,口里衔着烟斗,微笑着伸过粗大的手来。闲谈几句后,我们请这位波兰籍的船长拉夫连诺威同志谈谈他对中国船员的看法。
“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但我一生是第一次同中国船员同舟共济。五个月一起生活的时间虽不长,也不算短。中国船员工作都很好,我很满意。我是一向不喜欢夸奖人的,但这次我还是要说,中国同志很好,很守纪律,按规程办事,因此当印度洋的狂风巨浪卷过船上最高的烟囱的时候,我还可以坐在船长室里听收音机。”老船长语调响亮,口气爽直。随后,我们就在波兰技师的陪同下,参观了舱面下的机舱部分,在餐厅用了饭,就离开了“普拉斯基”号。
走上码头,举目四望,琴尼亚海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海港中停泊着不少远洋轮船。从这一刻起,琴尼亚港口对我们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们知道,从这个港口出发,经过绿色的波罗的海,过基尔运河,通过英吉利海峡入大西洋,绕行西欧大陆,经直布罗陀海峡,入地中海,过塞得港,通过苏伊士运河,经红海过亚丁而到印度洋,经锡兰,越马六甲海峡过新加坡而到达我们祖国南部海港的约一万海里的远洋航线上,经常有轮船为了中波两国和其他的国家建设和发展而乘风破浪,挺胸前进。
(于琴尼亚海港)(附图片)
中波海运公司琴尼亚分公司的一部分中波两国工作人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