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看“丝弦”戏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20
第8版()
专栏:

看“丝弦”戏有感
任桂林
“背起二斗米进北京”,这是“丝弦”艺人们多年来的热望。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石家庄丝弦剧团来到了北京,给北京的观众们送来了一份河北土产,别是一种乡土风味。
“丝弦”戏是个很古老的剧种,长期流行在保定、石家庄一带,总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旧时代,它长期被埋没着。不要说进北京,就是通都大邑,也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因为“丝弦”是农民的戏剧。丝弦戏的演员们也和农民一样度着苦难的岁月。那时他们演一天戏,只能换两顿白薯吃。戏装当然是破烂不堪,所以人们都把它叫做“烂丝弦”。
我幼年在家乡也看过“丝弦”。那时,它真是“烂”。一台戏不过十多个演员,倒来倒去,但演的却是大本戏,有头有尾的历史故事。有趣曲折的剧情,吸引着农民们,大家看的津津有味。
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我又看到了“丝弦”戏,在一个破旧的剧场里,观众依然是头裹白毛巾的农民农妇们。市的党、政和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扶植了这个为劳动人民所喜爱的剧种,从此,古老的“丝弦”新生了。
相隔不过七、八年,今天,在北京的剧场里,我又看到了“丝弦”。可是,谁能相信这是“丝弦”呢?怎么有这么漂亮的戏装,全是杭绣?演员这样齐整,剧目也不同了,虽然还是富有人民性的传统剧目,但不像过去那么啰嗦繁复,而是精练紧凑。语言依然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却通俗而不粗糙了。
看着戏,我低头默想:农民翻身了,农民多年哺育的“丝弦”也翻身了!新的时代,新的产物!
近年来,在北京看到许多种地方戏,都是各有特色,令人神往。现在看到自己家乡土戏,更看到它变得如此美好,心中更是兴奋得很!故乡的农民们,如果看到这样好的“丝弦”,更不知会怎样高兴哩。百花齐放的政策,已经使得许多地方戏放出灿烂的花朵。听说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演员们,在反右派斗争中,看看现在,想想从前,全团痛哭,愤怒!的确,这个剧种,这个剧团,过去已经濒于绝境,奄奄待毙,正是党的政策才使得他们复苏,发展。
当然,“丝弦”的新生,还仅仅是开始,它将伴随着新的一代农民的成长而发展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更好的服务,满足他们更高的要求,我想这是这个剧团的光荣使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