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让山区坝区一齐繁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21
第2版()
专栏:

让山区坝区一齐繁荣
本报记者 章皆淳
山区需要发展生产,不过发展山区生产得考虑各种不同的条件。
云南澄江县采取的是山区坝区相结合的办法,吉花农业社采用了这个办法得到了很大好处。
拥有八百一十三户社员的吉花社所在地是一个坝区。它有土地四千五百七十二亩,每人平均只有耕地一点三亩,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二点八亩。这点土地哪里能够人干上几百天?而且一个农业社光生产大米和蚕豆也嫌不够,社员还要求有些小杂粮吃用,要求有零花钱来买日用品。——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在吉花社的西面,有一个名叫“小团坡”的山村。它和近旁的“大坡头”、“宰摆”两个小村一道,共有五十四户、二百二十人,每人平均有耕地七亩多,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十二亩半。由于地多人少,加上荒山又蓄不住雨水,抢种不及,水田一般都只能栽上一半水稻,其余一半就只好种旱谷,每亩仅能收到七十多斤。旱地也种不完,经常都有一半多是荒着。种下去的,因为缺少肥料或根本不施肥料,照顾不周和自然灾害等等关系,产量很低。
1955年秋收前,吉花社社长上山去了解情况,他走进中农邓朝李的家,只见这一家五口围着一盆青菜你一口我一口地吃,问怎么不煮饭,邓朝李叹了口气,原来是没有米;床上也没有被子。
事情很明显,只要把山区和坝区组织在一个社里,坝区的劳动潜力和山区的土地潜力就都能得到发挥。他就建议两个社合起来,因为这一建议符合群众的要求,两个地方顺利地并成了一个社。山区有许多人本想搬下山的也不搬了。
这一合并,给农业社带来了宽广的发展前途。首先,他们把冬闲变成了冬忙,一个冬天,就在山上开了九百三十多亩荒地。1956年,在山上种了一千八百多亩烤烟。虽然遭到严重的旱灾,因为人多,挑水抗旱的结果,每亩还是收到六十多斤。又因为山区和坝区的生产季节迟早不同,山区和坝区能够互相帮助,抢种抢收,因此,粮食总产量也增产了8%。再加上坝区的烤烟面积也稍有扩大,集体副业也有了发展,去年这个社的总产值竟比1955年增加了34.15%。
不过,把两个地方的农民组织在一个社里,也不是没有一点问题。坝区的人倒没什么,山区社员中有些人担心,合并后交公粮上会吃亏;有些人还怕工分算不清,怕坝区的人占了他们的便宜。到秋收分配的时候,他们这种多余的担心完全解开了。因为山上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分配时因为照顾山区,他们分的大米还比坝区的人稍多一些。在土地改革前,吉花乡(坝区)的富裕中农,连家庭副业在内,平均每人每年纯收入才六十一点二四元,现在这“穷山区”的人们,每人一年的平均收入(包括家庭副业在内)竟达到八十多元。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访问了这个山区。烤烟已经烘烤完毕,场里是一大堆一大堆的黄豆和荞麦,在背后那只山上,到处是抢收包谷的人们。当我问起山区坝区合在一个社里好不好的时候,他们毫不思索地说:“就是好呀!”接着就你一言我一语的举出一大堆实例来:“过去下雨天坐在房子里开会还要用蓑衣披头,现在你瞧瞧,粮食有堆粮食的房,牲口有关牲口的房,农具有放农具的房,还有给来工作的坝区的人住的房。”“没有坝区,我们那有力量种这么多烤烟——烤烟收入是大,可是挺费本的”。“有坝区一道,什么都好办。”“还有牧场、养鸡场。”“还有,过去碰到坝区的人谁也不搭理,现在路头路尾碰到都是有说有笑的,下坝看戏看电影还招呼我们住宿。”……
和坝区的人谈起来,他们说:“坝区山区相结合对坝区的好处说不完,要是没有山区来发展经济作物,我们那有这么多的零花钱!没有山区,我们那里找小杂粮去!”“山区一年到头都有活计,我们坝子里活计闲时又可到山上来干。”
县委会的同志却又从更高的角度来评论这件事的意义:除了使山区坝区都找到出路以外,这样做,还有三大好处:一、发展经济作物不再和粮食争地皮;二、改造山区的速度快;三、还用不着国家花一文钱。只是有一条要注意,就是第一年就要抓收入,发展经济林木、畜牧等只能结合着逐年逐年的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