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麻城县怎样成为皮棉百斤县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26
第2版()
专栏:

麻城县怎样成为皮棉百斤县的? 中共麻城县委书记 赵金良
湖北省麻城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半山半平原,全县共有土地九十七万亩,其中棉田十三万亩,主产稻麦棉,油料作物、茶、蚕丝出产也很丰富。棉麦一年两熟是群众固有习惯。
最近两年由于实现了合作化,棉粮生产上大跃进。去年全县棉花平均每亩产量六十斤,今年棉花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亩产量一百零三斤,按实收面积计算,平均每亩产量是一百零七斤,比1956年增产70%。
今年小麦三十七万亩,平均亩产二百零二斤。其他作物也丰收,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生猪、油料、茶叶、蚕丝都比去年增产。粮食、棉花都提前完成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划指标。
在大面积丰收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高额丰产典型。根据初步查清的资料,全县亩产棉麦(小麦、籽棉)合计千斤的有三千亩,籽棉千斤的有十点七亩,二百斤皮棉的队,全县还出现五十多个。群众作了一首诗歌颂自己的丰收:
百亩砂滩变良田,茫茫棉海滚雪团;
今年天旱九十天,棉麦双产到一千;
没有合作化,要想这样如登天!
亩产百斤皮棉的丰产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以下谈谈几点初步体会。
一、讨论规划,发动群众
实现农业合作化第一年,我们认真地贯彻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取得了丰收。今年总结了去年的经验,提出以规划为动力,去发动群众,坚定信心,毫不动摇,结果实现了百斤皮棉和亩产粮食八百斤以上的规划。
究竟如何制订规划?县委首先提出1957年要实现六亿斤粮食、一千万斤皮棉的指标,交给全县群众充分讨论,结果群众讨论后提出了皮棉一千三百万斤的规划,比县里提出的指标还高。这说明,只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会制订出积极可靠的规划的。而且也证明,只要是让群众自己订规划,规划的实现就有保证。
如何保证生产规划的实现呢?在这方面,县委和农业合作社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1、三包四到田。县委总结了1953年办社以来的经营管理经验,推行“三包四到田”的管理方法,“三包”即包工、包产、包成本,“四到田”,即根据规划要求,将每块田的产量、措施、质量、工分具体规定好,超过三包定额就奖励,增产部分除提公积金外,一律奖给社员。这样一来,每个社员就明确了他所耕作的每一块土地的产量、技术、质量的要求和超产减产奖赔的办法。而且又是分户自管,把每一块土地的管理责任交给了社员,他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2、推行“一年早知道”。为了使每个社员利益和合作社利益一致起来,在规划制订后,我们还吸取了山西省的经验,将规划实现后全社收入情况和社员劳动收入情况,分户制成“一年早知道”(一种表示社员当年收入计划数字的表格),让每个社员明确他劳动一年有多大好处。王集乡五爱第一农业合作社有一个生产队的社员为了实现“一年早知道”,没有牛,自己筹钱买了一条牛。
3、段段检查,社社检查。在每一个生产季节,都进行检查,每一个社都进行检查。检查方法是参观评比,分类排队,奖励先进,突击落后。全县大型参观评比先后进行三次,区、乡、社组织小型参观评比次数更多。每次参观都是县委带头,乡乡走到,社社跑到。现场参观,当面给奖。第一次参观评比时就奖了六千元。同时评出一百二十六个三类社、三万亩三类棉苗,当时除进行教育外,紧接着调两百多名得力干部和很多物资支援三类社。例如拜郊乡当时有八千亩三类苗,我们派去了六个干部,前后给了十万斤饼肥,到第二次参观评比时就没有三类苗了。结果实现了全乡每亩产皮棉一百二十斤。从全县说一百二十六个三类社,三百万亩三类苗都赶上了一、二类苗,全县棉花生产大体平衡。
对先进单位,也不能放松教育和督促。李胜乡规划单产皮棉一百五十斤,当时根据棉花生长情况看,一般可以完成,干部就认为问题不大,自满起来了。领导上便发动群众讨论能不能提高规划。群众回答:“棉花无底,麦无头”。(即棉、麦增产没有到顶的意思)。他们修改了规划,向两百斤皮棉奋斗。结果有七个队达到二百斤皮棉的水平。参观评比,检查规划,是实现规划的最好办法。因为这是群众自我检查,自我督促,互相检查,互相督促的办法。王集乡落后苗很多,参观者作了一首快板,来批评这种现象:
参观王家集,棉花真稀奇:
中耕太浅了,只刮一层皮,
棉花长不高,老是怪土地!
王集乡乡长听到后,他将这首快板交给社员讨论,群众拍胸保证,在一个星期内突击上去。结果这个乡也是个一百二十斤皮棉乡。
二、书记动手、干部带
头,每人一块试验田
全县生产有四个重点:水稻、棉花、花生、山区,四个书记各掌握一个,首先从重点做出样子,然后召开现场会,全面推广。从1955年起,大部分农业合作社都建立了技术试验小组,这个组织在推行技术改革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自从中央提出干部参加劳动的号召以后,县委进一步决定:上自书记下至队长,每人一块试验田,全县参加生产试验的县委十一人,区干部九十人,乡干部三百二十八人,社干部一千三百八十九人。稻谷试验田一千一百八十八亩,棉花试验田六百三十七亩,油料作物试验田五百一十八亩。这些试验田大部都是成功的。许多高产典型,大都是干部试验田创造出来的。麻城县那块亩产小麦五百四十斤、籽棉一千二百斤的高产典型田,就是“五一”第二农业合作社党支书林世猛和三个团员亲自试验成功的。
试验田的作用是很大的。
(1)通过试验田可以大规模地推广技术改革。
今年棉花增产,几项决定性技术措施,都是通过试验田贯彻的。例如棉花下足底肥群众害怕施肥会打断麦子和迟熟,在麻城来说是没有习惯的,开始群众怕在麦垅内下底肥,但我们作出样子后,群众接受了。全县90%的棉花下了底肥和种肥。
(2)可以使外行变成内行。
有了试验田,在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钻研技术,摸透作物生长的脾气,掌握生产规律。棉花开始封行时,我们在自己的试验田发现花蕾脱落。我们向农民、技术干部学习后才知道,棉花要适时追肥,控制营养,通风透光,才能减少脱落。根据这个道理,在盛花期普遍地追了一次肥。用土粪水粪或豆饼和过磷酸钙配成混合肥料,离棉根四寸处挖壋子穴施。而后将旁心赘芽分批打干净,立秋前后又将正顶全部打光,使肥效都走到桃上,这样中下部桃大部保住了,上部桃也争取住了。结果棉桃多,棉桃大,棉桃重。像这样一些增产技术,我们通过了试验地逐渐地学会了。便自己渐渐从外行变为内行。干部先学会了,在全县范围内,也就很快地推开了。
(3)有了试验田,领导上心中有了底,就能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例如在落后田的丰产试验地,也获得每亩六百多斤籽棉,这就能够加强信心,不停留地打破纪录继续前进。
三、推广新式农具,战胜各种灾害
农业合作社为了迅速提高产量,要求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面积,因而就大大增加了劳力的需要和改进农具的需要。
我县几年来计推广双轮双铧犁二千一百零三部、新式步犁四千多部还有其他各种新农具。由于新式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质量,减轻了劳力强度,抓住了季节。
1957年麻城县前后发生两次大旱,很多青嫩棉桃被迫开裂,叶子发干,棉株上还有七、八个花蕾也非常危险。我县历史上就没有灌溉棉田的习惯。群众说:“棉花是铁脚汉,旱死还有一半。”情况严重。县委第一书记吴德俭同志说:“在这个年头不拼不行了,非常时期要有非常办法。”县委于是号召全县车水抗旱,坚决完成规划,那时水稻也要水,劳力紧张,干部思想不通。我们的回答是:“思想不通田里说去!”就是说,先在试验田作车水抗旱对比。浇过水的棉花马上转青,青桃也不开裂。不浇水的继续干枯下去。许多干部看了,大吃一惊。然后再到田里算账,如不抗旱,全社将减少五万七千元收入,占全社总收入24%。再算全县账:全县如不抗旱要少收三千三百万元。这时干部又大吃一惊,对于抗旱思想也通了,群众反映:“不算不觉得,一算了不起。”在抗旱运动中,从书记到社主任,都拿起水车把子,全党动手,全社动手。全县迅速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抗旱运动。水车不能到的地方就挑水抗旱,一挑水只能浇七、八棵棉花。就这样挑水救出了二万一千六百多亩棉田。
望花山群众作了一首诗,形容当时抗旱情形:
一上望花山,抗旱轰连天;
水车八百乘,男女七八千;
日夜车盘战,个个都争先;
水车二十里,翻过十重山,
受益万余亩,人定胜过天!
全县棉花普遍灌了两次水,挽救了危局,战胜了灾害。
对于治虫,我们同样是像打仗一样来和虫害作斗争的。我们是无虫就防,有虫就治,普遍打药,重点歼灭。全县共用药四十五万斤。各个生产队都有治虫专业小组,专门包干打虫,两个人,一个喷雾器,包二点五亩地。假如发现个别田块虫害严重,集中几十部喷雾器和喷粉器,分作两排,前面喷雾,后边喷粉,每人一行,齐头并进,进行围剿,群众把这个办法叫做“一点钟胜利”。群众的算盘:多花块把钱,多用个把工,棉花增了产,还是合算的。全县棉花从出苗起到拔杆止,可以说没有受到虫灾。
四、找出增产关键,狠狠地贯彻
根据麻城县一年棉麦两熟、肥料缺乏、产量不平衡、雨量较多、虫害严重等特点,我们着重地抓住克服两熟矛盾、增施肥料、彻底治虫、抗旱排涝、改良土壤和调整棉田等技术措施,狠狠地贯彻下去。为了克服两熟矛盾,各个农业社调整了前作物,适当地减少了小麦的面积,增大蚕豆油菜大麦的面积。又进行了小麦宽窄行条播,以便于在麦行内套种棉花。特别加强了麦行管理、推行麦行“四边”(边锄草、边间苗、边除虫、边松土追肥)和突击“四抢”(抢割麦、抢打麦、抢插秧、抢灭茬薅草追肥)。底肥和追肥一般比去年增施五成。90%以上的棉田施足了底肥,每亩五十——七十担土粪和三十——四十斤豆饼,追肥过去多半是施一次,今年施了三——四次。对改良土壤和调整棉田,也作了许多工作。全县改良土壤一万多亩,一般增产将近一倍。把分散的棉田适当调整集中,并决定专人管理,对于平衡增产也有显著作用。精田整枝的工作今年也有很大进展。全县做到株株脱裤腿,块块打旁心,根据要求,分批普遍打顶。
回顾一年来的艰苦战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丰收,但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的缺点。例如全县生产还不够平衡,还有三万亩低产棉花,在肥料问题上,在防旱排涝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都要我们继续发动广大群众向大自然斗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