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改变江西山区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26
第2版()
专栏:

改变江西山区面貌
本报记者 李连斌
江西山区的面积达一亿五千多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0%多。
1949年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帮助江西山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许多地方粮食生产已经恢复到和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有些缺粮地区,如井岗山,1954年以前,每年都要从山下运十万斤左右粮食上山,但是,从1955年到现在,每年都从山上调出十几万斤粮食下山。各山区普遍盖了新屋,举世闻名的井岗山、方志敏烈士故乡的漆工镇几乎见不到茅棚子了。
但是,毕竟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摧残惨重,山区经济和生产还没有全面恢复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不是“社会主义上不了山”呢?不是的。埋在山底下的丰富矿藏不要说,就是山上生长的东西,从工业原料、到建设用材,从油料作物到副食品等,应有尽有,农、林、畜、渔都可发展。把辽阔的山区建设成为“万宝山”,这是山区人民共同的愿望。江西省长邵式平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除了进一步发展粮、棉生产以外还应该全面地发展生产,应该‘上山’,
‘下水’。什么叫‘上山’呢?就是要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充分利用全省的丰富资源;什么叫‘下水’呢?就是充分利用全省相当于二千多万亩面积的江、河、湖、塘,积极发展养鱼等水产事业。”
美丽的远景
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已经根据中央的精神,制定出1958年到1967年的十年规划。使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呈现一幅美丽的远景。
第一、大力发展多种林业生产。十年中计划造林四千五百万亩,达到全面绿化。远山地区着重发展杉、松、桉、棕、栎、樟、竹等用材林生产;近山地区,着重发展油茶、油桐、桑树、板栗、果树和茶叶林等经济林的生产。茶油的产量由现在的五千万斤增长到一亿八千万斤;茶叶的产量由现在的九万三千担增长到五十五万担;桐油产量由现在的六百五十万斤,增长到三千五百万斤。提倡果树上山”,发展蚕桑。
第二、大力发展山区的家畜、家禽的生产。要求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山区发展安格拉毛兔五千万头,产毛二千五百万斤;生猪由现在的二百万头增加到四百万头;牛由现在的一百一十万头增加到一百六十万头。要求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安格拉兔发展到一亿头,产毛五千万斤;生猪发展到六百万头,牛增加到二百一十万头。另外,发展细毛羊。到1962年要求发展到十万头,到1967年发展到七十万头。还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蜜蜂和家禽的生产。
第三、大力发展山区的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的生产。香菇、纸浆、土纸、宣纸、药材、木耳、竹笋、松脂、棕皮都应大力发展。
千方百计开发山区
为了实现这一规划,江西省的党政领导机关正千方百计地寻找门路和办法。主要有以下四项:
第一、开展以“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山区”为内容的大辩论,使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到山区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到山区有丰富的资源,无穷的潜力,广阔的前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开发山区经济的工作和劳动生产,组成一支强大的向荒山进攻的大军。
第二、贯彻农、林、牧、副业相结合,发展多种生产的方针。山区生产的重点是发展林业生产。但是林业生产,特别是用材林都是多年性的生产,需要二十年到三十年才有收益。因此,为了发展林业,必须首先发展当年或短期就能获利的生产,以当年和短期获利的生产支持多年和长期获利的生产。因此,必须发展农、牧、副业和林业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生产。
第三、建立国营林场和国营农、林、牧、渔综合垦殖场,开辟山区的社会主义基地。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批建立二十个国营林场。1958年首先由省在南昌等地七个大山区建立国营林场,为国营林场创造经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要求江西国营农场开荒二百万亩,在垦荒中要把连在一起的荒山、荒地全部开垦起来。附近的江、河、湖、塘利用起来养鱼。这样,不但开了荒,而且发展了多种生产。
第四、解决山区劳动力不足的困难。首先,教育山区人民,决心建设好山区,防止和纠正不安心山区生产和盲目流入平原地区和城市的现象。采取各种办法,鼓励人民上山生产。组织一批干部和工人上山参加国营林场的建设和生产。以插社或分社的办法抽调人多田少地区的劳动力从事山区生产,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劳动改造林场和劳动教养林场。
大家相信,负有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山区,一定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