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丝弦戏“空印盒”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1-27
第7版()
专栏:

丝弦戏“空印盒”观后 张真
丝弦戏“空印盒”描写了一个巡按何文秀,这是一个民间传说中好官的典型。他年轻、勇敢,有朝气,并且关心群众。他刚刚奉旨来到杭州,便去“私访”,化装成一个算命先生,去调查民间的冤抑。走来走去,终于走到水贼孙龙的家里去了。在这里他碰上被水贼霸占的姑娘李月英。李月英诉说了父亲被孙龙所害的经过,并且杭州知府陈坚也是孙龙一伙,因此告状无门。何文秀替她写了状子。刚要走时,孙龙醉熏熏地回来叫门,李月英急忙带何文秀走后门,孙龙却又来到后面砸门。李月英情急智生,开门后用身体挡住孙龙的视线,何文秀跌跌撞撞地跑出门外,落荒而逃了。
这个戏从这里展开了何文秀与水贼孙龙和陈坚的矛盾。看起来,虽然好人、坏人的标准每个时代都不同,但是在民间文学作品中,那代表或部分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的,是常常被颂为好人或好官的。
这个戏描写何文秀这个正面人物非常生动,性格鲜明。他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官员,他虽然正直、善良,可也幼稚、无知,而且常常流露浓厚的大少爷脾气。在与周能过河时遇到孙龙,几乎被孙龙盘问出马脚,在被孙龙堵在家里时他又吓得惊慌失措,现在逃出来,主仆二人要去投宿,偏偏所有客店都被陈坚下令不许留客,周能带了他到妓院去住,他晚上独自饮酒,对自己的冒险行为自鸣得意,觉得有这一张状子,孙龙和陈坚,“明朝就是尔等的对头到了!”竟大咧咧地把印丢在院中而去。印被鸨儿拾着献给知府陈坚了。
丢了印,何文秀从得意的心情一下就落到极端沮丧中去了。又加上陈坚忽然带了兵来谒见,推辞他明早召见后,陈坚命兵丁把察院团团包围“保护巡按大人”。何文秀一会想弃官逃走,一会想碰头一死,甚至吓得啼哭起来。到了三更还想不出任何主意,竟然“向北拜辞别万岁,再拜别二老双亲……”准备明早被孙坚以冒充巡按的罪名杀掉。幸而老仆周能想出一个在马棚放火,叫陈坚看守空印盒,救火回来叫陈坚赔印的计策。何文秀听到有了计策立刻又乐了。第二天陈坚果然中了计,接过了空印盒,并限他早堂交出印来,何文秀在升堂之前,竟高兴地给周能叩了一个头。
这个人物在戏里表现得很全面,既有关心群众的好官的一面,也有年轻、勇敢,缺乏经验的一面,还有那种贵族子弟的骄傲、大意、得意时爱夸口而失意时又易于沮丧的阶级性格的一面。这个人虽然是个知识分子,可是知识似乎并不怎样多,遇到事常常是一筹莫展。与这个人物相对照的,是老仆周能这个人物。这倒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富于智慧的人物。看到陈坚带兵来见,他就断定印已到了陈坚之手,因为他们主仆二人刚到“尚未告知众官,陈坚那贼怎知大老爷已落察院”?而且他带了兵来,分明是准备没有印就拿人的意思,根据这个推断,他才想出了用空印盒赚印的神奇主意。这个戏描写何文秀几次遇见难关,都是周能替他设法解围的。这种对照的写法,突出了老仆周能的忠直、智慧,也突出了何文秀的虽然有心为善而缺乏斗争知识的情况。
这个戏不但突出了人物,剧本的结构也紧凑、集中,每一场都有吸引人的戏剧冲突。矛盾的发展是尖锐的而又是入情入理的。何文秀给李月英写状子被孙龙回家堵住,这种“惊险场面”不是很自然的吗?何文秀丢了印,知府陈坚带了兵来求见,临走命兵丁围住察院,逼得何文秀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逼出了周能的奇计,这种场面也是很自然,合于戏情、戏理的。因此全剧剧情显得很紧张,戏剧性强。全剧一气呵成,几乎没有什么零碎的过场戏。这个剧本的整理是相当成功的。
丝弦戏流行在河北省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区,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长期与农民结合的结果,使这个剧种风格纯朴、直爽,词句不是文雅扭捏的,而是单刀直入,听着很痛快。语汇十分丰富,洋溢着农村的生活气息。像陈坚的词:“不怕你的官大我官小,牛大压不住小跳蚤,恶龙难压地头蛇,小黄鼬把大公鸡叼走了!”
这样的词句在戏词里真是上乘的词句,流利、明快而富于感情,特别长于表现性格。这个剧团在道白上现在采用京剧的“韵白”来演,我以为韵白是不如口语,更能发挥这个剧种的优点:语言的文学性的。
这个剧种我还是第一次听,我觉得调子很好听。演员都是用真嗓唱,但到尾声时翻高八度。像“小二姐做梦”那个曲牌,唱时音乐都停了,每个字给观众听得清清楚楚,每句到尾声时音乐一齐跟上,正好赶上演员唱出假嗓的女高音,混在一起,实在悠扬动听。这个剧种在表演动作上也是有自己传统的,像何文秀与李月英在门里听到孙龙叫门,吃了一惊,李月英拉何文秀走后门时,两人拉住手双双向外翻身,转小圆场,就很干净利索,而又充分表现了人物惊慌情绪,我旁边一位内行同志就十分赞赏。
这个戏演员的演技也是值得提起的。王永春演的何文秀,轮廓鲜明地刻划出这人物的性格来。在老仆面前他摆着少爷架子,私访时周能不放心,他挺着胸大咧咧地说:“难道你小看老爷我不成!”等到印丢了,他急得瞪大了眼睛,随着周能的烛光满地寻找,焦急的情绪演得很真实。特别是回到察院上早堂的时候,衙役两边排好,周能捧着空印盒,何文秀满脸油光,瞪着空虚无神的眼睛,慢吞吞地走上来,内心的感情一上场就令人一望而知。在这一场,王永春还利用纱帽翅的抖颤象征地表现了他心惊胆战的心情。他的真假嗓也运用得很好,唱起来很好听。何永甲饰的周能,刻划了这个忠直老仆对他的主人在斗争中命运的关心。特别是在困在察院,想了一夜的计策,最后想出计来了。他说:“老爷,你莫要着急……你将空印盒推到他身上,你去救火,救火回来,你就说,陈坚大胆,竟敢盗我印玺,……等到天明早堂看印,有了印玺还则罢了,无有印玺叫你满门犯剿!”这一段说得慷慨激昂,夹杂着他对于恶人的极大愤怒,给人印象是很深的。这个人物虽然不过是何文秀的家院,但他表明了自己不是事件的旁观者,而是斗争中的主要人物。李铁山的孙龙,金双全的陈坚,徐英芳的鸨儿,都能演得恰如其分。女演员袁雪屏(演“小二姐作梦”)和石连秀(演李月英),演得朴素而真挚。但还要多注意嗓音的保养和运用的技术。
我仅仅看了这么两个戏,“空印盒”和“小二姐做梦”,不可能有什么准确意见,以上写的只算是一点观后感吧。我还有一个附带的感想。我觉得像丝弦这样在农村流传很久的剧种,是一种真正劳动人民——农民的艺术。它的文学是农民文学,它的语言是农民的语言,它的艺术风格也深深浸透着农民的朴素、直拙、爽朗的格调,和一种农民特有的淳厚的幽默。这种艺术风格是值得珍贵的。现在正当城市知识分子下乡上山,向工人农民学习的高潮,在艺术上,像我们这样一些经常与工、农隔绝的戏剧工作者,也应该向从乡间、从山上来的,代表劳动人民的口味的艺术好好学习。愿我们多向他们的优点学习,而他们少向我们的缺点学习。这是丝弦戏某些质朴而真诚的表演艺术特质,给与我的一点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