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王部长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02
第4版()
专栏:

  王部长下乡
  剑仲
有一次,我和洪赵县委会一个同志谈起县委书记王绣锦同志的时候,我问他:“王书记由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下放到这里快八个月了,据你看,他在工作上哪方面表现得最突出?”
他连思索一下也没有就回答说:“下乡嘛!”
经常下乡,这的确是王绣锦同志工作上的一个特点。从今年春天省委同意了他到基层去的意愿那天起,他就愉快地想:又能像十年前那样,经常和农民群众生活在一起了。
最近,我有机会和他所率领的一个工作组一起到雄火农业社住了半个月。这次下乡,主要是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和四十条纲要,去探索如何由社会主义大辩论的基础上,用生产建设大辩论这条纽带,在全县掀动起一个生产高潮。
社干部把工作组安置在一座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做过隐蔽所的窑洞里。他放下行李卷,就去找社干部和有经验的老农领着到四野查看土地和河滩,听取群众对改造大自然的意见和要求。晚上,又找农民到窑洞来促膝谈心,了解广大群众的思想状态,和富裕中农在两条道路大辩论当中的思想变化。然后,再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四十条纲要,仔细地,深入浅出地讲解给群众听,看他们有什么反应,忠诚地琢磨着他们提出来的问题。
群众讨论增产潜力制订生产规划的时候,他对每一条意见都很重视。有次在一片吵嚷声中有人叹气说:“潜力再大,法子再巧,人心不归社也是不行。”这话也被他注意了,他和工作组的同志一分析,立刻发动群众在生产建设问题上继续大鸣大放,不几天的工夫群众就鸣放出来上千条意见,使工作组从中找到了开展辩论的关键和制订规划的依据。群众辩论如何实现增产的时候,当富裕中农张善子等提出包产到户的主张遭到大家反对的时候,他却探索着张善子这个消极意见中的积极因素。
“你很勤俭,也有生产技术。听说今年社里有九亩盐咸地棉花是你想出了“挖坑换土”的办法,结果丰收了,是不是?”王绣锦同志像个知心朋友一样,笑容可掬地问着张善子。
“王书记,过去咱也是给地主当佃户,土改才算有了几亩地。咱也不是不想把合作社搞好,可……”
“你看把产量包到户这办法到底好不好?嗯?”
“社里把地包到我手,秋后咱们比产量好不好?那些年轻人说我想走回头路,照我看,他们不愿包产到户就是还想干活不讲质量,光混工分。”
“唔!这样说要是社里认真实行包工包产,咱们想法叫大家像你那样真心给社干活,你把过去自己种地的技术都传授到社里来,你看这样比包产到户是不是更好些?”
“那,看吧,看社里做到做不到!”张善子望着王绣锦的脸,会意地微笑着。
这就清楚了,王绣锦同志断定张善子提出包产到户并非出于恶意,他主要是不满意合作社管理上存在的缺点,在他的这个消极意见后面蕴藏着希望办好合作社的积极要求。经过一场辩论,富裕中农的“包产到户”的主张固然受到批判,他们从挖掘潜力当中,看到许多重要增产措施如兴修水利,改良大片土地等,只有合作社的集体生产方式才有条件实行,他们便自动放弃了“包产到户”的主张。而同时,他们这种主张也促进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提高了大家依靠合作社实现生产规划的信心。大家要在十年内,使合作社的生产水平达到富裕中农生产水平的两倍。
总之,在王绣锦同志的心目中,“群众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群众的每一行动都增强着他的力量与决心。
这天,群众讨论过四十条纲要,便提出马上动工疏浚渠道,这个消息使王绣锦同志的心情为之一振,于是他脱下衣服,挽起裤脚,跳下冰冷泥泞的渠底和群众一起劳动起来了。休息的时候,他和大家闲谈着农村发展远景,观察着他们的表情,感受着他们内心那种强烈的增产要求。不到一天的工夫,大家就挖完了这条往年总要三天才能挖得完的渠道。他回到窖洞,洗掉被溅到脸上的泥浆,然后就坐卧在炕边想:农业战线上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真是叫人没法捉摸啊!过去坐在省委机关里,看到这里盖工厂,那里修马路,便觉得社会主义在飞速前进,仿佛这种前进速度主要表现在城市里。至于农村,虽说也感到它重要,感到它有潜力,可总有些抽象化、概念化。现在,自己站在群众身边,和群众一起呼吸,这个抽象的概念才具体化起来,才感到蕴藏在农村的、比城市不知要大多少倍的潜力,是多么需要党来领导群众开发呀!由此他越发感到自己的岗位的重要。他对农业发展四十条纲要的体会也就格外深切、实际,和有血有肉。
正因为王绣锦同志经常接触实际,了解群众的要求,他也就能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有根有底,生气勃勃。有些乡的工作干部来找他商量工作,他都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最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这天上午,王绣锦同志正要去了解由群众自己组织的生产规划专门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那个和他一块下放到这里的、精力充沛的康丕烈县长,带着一个水利干部兴冲冲地走进了窑洞。说,修建汾河三干渠的计划,前天已经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剩下的一些具体问题要再来商量一下。他说着便把一张“三干渠沿线平面图”展开来,提出两个小型水电站设在那里好,资金如何使用,等等。
这是一条贯串洪赵县全境的渠道,有了这条渠就可把汾河沿岸的大量洼地改变成良田;可以连结县境内已有的几道渠道使全县70%的土地都能灌溉。雄火社的社员们和全省广大群众一样,对这条能够改变全县面貌,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三干渠梦想了多年,但总不能实现。解放以后能够实现了,他们却又想完全依赖国家投资,同时在某些具体工程上又往往从本村本社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意见不一致。现在,全县群众在大辩论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县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一个“民办公助”修三干渠的决议,但其中有一个关连到雄火社一部分经济利益的问题还没有最后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就是三干渠经过雄火社村头的一段渠道是“走高线”还是“走低线”,“走高线”的好处是,社里有几百亩河滩地可以用洪水淤漫的办法来加以改造,坏处是为了把水由低处引上一段高岗就要化费比这几百亩河滩地收益大得多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对整个三干渠也没有什么好处。
“还是和群众来商量决定吧,群众总是讲道理的。”当康县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王绣锦同志立刻把雄火社社干部和人民代表找来,说明他们所希望的“走高线”的工程的利害,说明少花钱多办事、从全局着眼的原则,请他们考虑和选择。
“服从全局,走低线!”社主任张生顺思索了一会,说。
“对,走低线,只要有了这条三干渠对大家都有好处。过了十月革命节就动工。”党支部书记张俊娃和代表们说着,拳头用力往炕沿上一捶。
这时候,王绣锦同志那双朴实而又快乐的眼睛才从社干部和代表们的脸上移开来,他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立刻就和大家到汾河那边去查看三干渠渠道去了。
王绣锦同志就是这样密切地和群众在一起生活着,工作着。有一次当我问起他下放以来的体会的时候,他谦逊地说:“过去像我这种浮在空中的人不少,今天党号召大家下乡上山,像我这种人也更多。要说体会,那就是安心,从思想感情上长期安心,把下乡看做是正常生活。如果是领导者,那就把领导工作带到群众中去,否则蹲在机关里可以是官僚主义,下乡也可以是官僚主义。”关于这一点,对于那些不安心农村工作,或者把下乡看做是一项“临时任务”的同志,是很有用处的。(附图片)
  洪赵县人民梦想了几辈子的汾河三干渠动工了,这是雄火农业社社员们在三干渠工地上劳动。花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