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一所培养劳动能手的山区中学——记林县一中的劳动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04
第7版()
专栏:

  一所培养劳动能手的山区中学
  ——记林县一中的劳动教育
  孙景超
河南省林县一中,几年来,深入领会党的教育政策,坚持老解放区勤俭办学的传统精神,改进了教学工作,加强了劳动教育,使他们在教学、教育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林县在太行山区,是个老解放区。林县一中的前身是林县师范,建立在1946年秋天,是这个山区里开天辟地的第一所中等学校。
学校刚建立时规模很小,只有一个班,三十个学生。那时正值解放战争开始,一切物资供应都很困难,学校只有几间没收地主的旧房子,其余许多设备,像垒锅灶、泥黑板、编睡觉铺的席子、锯木板打桌凳等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当时由于上面拨下来的经费很少,学校的一些经费,也要靠组织学生生产,像开荒地种菜、种粮食,赶大车贩煤,替人家弹棉花等来补助。所以学校一开始就树立了一种勤俭办学和崇尚劳动的优良风气。
1953年,林县师范改为普通中学,由于党很重视这个老区学校,拨款扩建,学校发展很快,现在是一个千多人的学校了。自学校改为普通中学以来,学校行政领导对贯彻劳动教育一直很重视,经过四年来的艰苦摸索过程,工作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生动的生物课
学校的生物课重要的特点是能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进行教学。生物课教师平时很重视和当地劳动模范、老农、技术指导站、农场、蚕场以及县里生产领导机关取得联系,向他们了解当地生产情况,学习实际生产知识。在讲课时,注意引用当地的事例来说明书本上的知识。讲深耕可以增产,教师除了讲清一般道理以外,还介绍了本县因深耕而获丰产的陈玉林合作社的实例:1951年深耕七寸,每亩产三百六十斤;1952年深耕八寸,每亩产四百八十斤;1953年深耕十寸,每亩产六百斤。同时说明深耕必须合适,慢慢增加深度,一次耕得太深,不仅不能增产,反而要减产,接着教师又举了下申街社因片面接受深耕技术,把土翻到一尺五寸深,结果产量反而不如耕三、四寸深的教训。课本上谷子的播种时间是立夏到芒种,他们改为谷雨到立夏;谷子的行距是三十五—六十厘米,他们改为二十—三十厘米。还有施肥、选种、养蚕等,他们都结合当地特点,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在讲课时,教师不仅注意用当地生产事例来说明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注意结合实际来阐明党的重要政策。在讲复种和轮作一课时,教师先一般介绍了适当的复种和轮作可以增产的道理,再讲我国目前还不能大量垦荒,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指出,农业增产的主要道路是靠适当增加复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又介绍了在当地实行合理轮作的实际意义。目前林县约有40%的耕地面积仍旧用旧的耕作制度,两年只能收小麦、甘薯或棉花、春谷三季作物。如果实行新的耕作制度,就可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产量。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教师又进一步介绍了本县黄花乡口头村农业社,一亩地实行新的耕作制度,在同样自然条件下,比实行旧耕作制度增产了四百一十二斤粮食的事例。学生们听了很感兴趣。
另外,教师还注意结合农村学生一般具有一定农业知识的实际,因此有的地方着重讲,有的地方就讲得简单些。讲小麦时,教师预先了解学生对小麦播种、管理具有一定技术和经验,但对选种、处理种子和生长过程,以及春季耙麦田的知识都很缺乏,教师就把这些问题讲得透彻些。
多种多样的试验活动
学校教师还通过试验活动,使学生在实地操作中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养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为从事农业生产打下基础。
养蚕是山区的一个重要副业。动物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试验了高温快速养蚕,由于温度、湿度、饲料和换气等掌握得适当,成绩很好。他们试验了七分之一张蚕种,养蚕时间由四十三天缩短到二十三天,每张蚕种能收获七十斤茧,创造了很高的纪录。“生物学通报”去年介绍了他们的高温快速养蚕法。他们饲养的来杭鸡在摄氏零下十五度还下蛋,一年产二百八十个鸡蛋,比书上介绍的标准还多三十个。他们还饲养了好几种兔子。
试验园地分十一个区。在试验园地里试验的东西很多,有七十多种植物。试验的内容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当地情况和学生知识水平来确定的。当地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红薯、玉米和棉花等,植物小组就对这几种作物进行试验。他们试验过红薯温汤浸种、高温育苗、搭架、月光花嫁接;他们对小麦进行过苏打浸种、温汤浸种和不浸种的对比试验,混合肥料和根外施肥的对比试验。用小苏打浸种的麦子和播种时增施磷肥的麦子,都增产20%多;月光花嫁接的红薯去年有一个重达十二斤,震动了林县。在县农业展览会里是最吸引人注意的一件展品。
实验园地的一切试验活动,从耕地、选种、中耕、施肥到收获,全是在生物教师的直接指导下通过学科小组来进行的。整地、中耕和日常管理工作,是以小组组员为骨干发动全体同学来做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给学生讲一百遍,不如让他们看一遍;让他们看一百遍,不如让他们做一遍。学生通过试验活动,学会了许多农业生产的技能。去年植物小组一百四十二人,一般都学会了耕地、浸种、拌种、施肥、插枝、压条、有性和无性杂交等技术,去年一年级参加植物小组的三十五人中有二十二人植物课成绩在九十分以上,其余也在八十分以上。
向劳动模范和当地农民学习
这个学校的学生同农业社和著名的劳动模范都有联系。植物小组和劳动模范订了“合同”,请他们当老师。像本县的全省棉花丰产模范张新才、红薯丰产模范秦福修、小麦丰产模范成百伏以及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石玉殿等,都是学生们最敬仰、最熟悉的朋友。他们经常到县里来开会,都要到学校里来看看,有时特地被请到学校来和学生座谈,介绍生产知识和经验,并亲自到学校园地上传授生产技术。学生有时也集体去参观农业社的生产活动。这些生动具体的活动,对学生学习实际的生产知识和技术都有帮助。学校在去年进行果树嫁接时,曾邀请农业劳动模范石玉殿同志来指导,使果树嫁接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加强和劳动模范的联系,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而且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社和养蚕厂。每次参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
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实践
学校和附近的许多农业社都有联系,经常让学生从劳动模范或从书本中学到的新知识和在试验园地上达到的新成果向群众传播。这个山区适于养蚕,但桑树少,群众只会种桑籽,桑树要好几年才能采桑。学校试用插桑条的办法,就比种桑籽提前几年采桑。去年学校根据试验成果,指导和帮助南峪社插了两万多枝桑条。县里很重视这个经验,已把他们的作法通报推广。
动物小组也向群众传授了许多新技术。王来福、李栓龙去年把学校高温快速养蚕的经验告诉南峪农业社,并帮助这个社养了二十五张蚕种,每逢星期天,就去照料一番。蚕快结茧时,发现有的生了黄僵病,回校配了些药粉帮助把蚕病治好了。去年该社养蚕成绩很好,二十七、八天就结了茧,共收茧七百余斤,卖得现金四百多元,给社增加了收入,解决了困难,群众都很感激,称这几个学生是“小专家”。
这个学校学生向群众传授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去年他们统计三年级六个班中,帮助社做玉米去雄受粉的五十七人,做红薯温汤浸种和温床育苗的十人,嫁接树木的二十人,制颗粒肥料的四人,养蚕的一人。这些活动,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有的社员说:“过去学校是官府学堂,出来的是吸人血的秀才举人,今天学校出来的是为咱们服务的劳动能手。”
鼓励学生一面劳动、一面读书
学校除帮助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外,还注意培养学生有体力劳动的习惯,鼓励学生一面劳动,一面读书。1955年以前,有些学生在假日参加农业劳动,但不普遍。后来农村合作化了,参加劳动的都按劳分红,学校又鼓励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并给学生许多方便;因而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已形成一种风尚。去年暑假到今年麦假前为止,三年级三百二十四个学生,共做了一万多个劳动日,平均每人做了三十一个劳动日,今年两个星期的麦假,全校有一千零二十四人参加了农业劳动,共做了七千一百六十七个劳动日。这些学生不仅在假期里普遍参加社里劳动,而且有许多人在课余都参加社里劳动。
动员学生参加农业劳动的最大好处,就是这种劳动普遍、经常,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最能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学费困难,并为国家节省开支。全校四百七十九个走读生中,每个学生都有劳动收入,只有2%的学生申请助学金,而且申请的数目还很少。
学校很关心学生在社里劳动的情况,合作社也经常把这方面的情况主动向学校介绍。今年麦假后,学校收到合作社寄来的二百多封表扬学生的信,同时来信也批评了个别不积极劳动的学生。学校把这些信全部公布给学生看,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
学校除了动员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外,还根据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同学的要求,组织这些同学利用假日和课余从事各种有报酬的劳动。去年他们组织学生挑渠、抬沙、做小工、洗衣服和打菜窖等,共得工资近三百元。今年上学期他们利用校内空地,组织学生种了五亩多青菜和六千多棵扫帚,估计可收入千余元。学校准备除去工具折旧和种子费用外,把80%的收入分给学生。今年暑假他们又组织了部分贫苦学生在学校里养蓖麻蚕。这种根据同学需要组织的有报酬的劳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俭朴风气,同时又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所以最为同学欢迎。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学校经常通过许多生动的活动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村。这个学校有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每年校庆,学校都要系统的向学生进行一次热爱学校,继承好传统的教育。去年是建校十周年,学校举行了很大的纪念活动,向学生介绍了学校初建时学生一面劳动、战斗,一面读书,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的动人事迹。
有些学生看不起农业,学校就向学生介绍些生物学家、农学家、著名农业劳动模范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树立从事农业劳动的远大理想。有些学生认为山区穷,没前途,学校就组织学生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旁听县里关于发展山区的规划报告。当他们知道未来的林县山区将变为“到处是桑树林、蔬菜田、棉花山、花果园、米粮川,骡马成群,猪羊满圈”时,许多人眼睛亮了,大大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除了上述几点,学校还经常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像值日扫除,制造教具,开展少先队小五年计划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这些活动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