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扫除文盲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06
第7版()
专栏:

  扫除文盲以后
  记工管账,全由农民充当
民校比家还要亲,
一天不学不放心。
五年闪眼过去了,
瞎汉变成文化人。
记工账,当会计,
全是摘了文盲帽子的老农民。
这是山西平顺县北社村爱国社社员歌颂自己文化翻身的一首歌谣。
远在1952年,北社村的文盲半文盲占青壮年总数85%。随着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干部和群众深深感到没文化的痛苦,他们首先遇到的是读、写、算的困难。但是,现在北社村已经变了样,经过五个年头的扫除文盲,全村已经有二百五十六人扫盲毕业(占青壮年文盲的64%),初步掌握了文字工具,有一百多人参加高小班、初中班学习。
北社村基本上扫除了大量的文盲以后,正像他们自己的那首歌谣中所说的: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全是摘了文盲帽子的农民。在扫盲毕业的学员当中,有八十五人当了乡社干部,有五十人担任了合作社的会计、保健员、技术员、记工员,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农村各项工作。
农民有了文化,在农村形成了新的社会风气。过去那些白天不劳动,夜来串门户的现象改变了,学习文化的新风尚正在增长。
北社民校到现在已经坚持五年之久。乡社干部认识到扫除文盲是办好合作社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加强对民校工作的具体领导,并且注意向群众进行学习文化的思想教育,村的党、团员也都参加这一学习,乡、社干部组成干部班,加速扫除他们中间的文盲,带动群众学习。
几年来,北社民校所以一股劲儿坚持下来,主要是紧密结合生产,根据春、夏、秋、冬忙闲不同情况,具体的安排文化学习时间,灵活改变教学形式,冬季以集中学习为主,在春耕开始后,改变学习组织和教学方法,大忙以班定期集中布置检查,转入田间复习,辅以上门送字、小组读写等方法。同时根据生产分业,组织了粉坊、油坊、饲养员副业等分散学习小组。民校贯彻“自办、自学、自教”原则,坚持群众办学路线。民校的大小事情,如经费开支、义教还工、建设教室、放假开学等,都是经过群众的讨论得到解决的。
  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
傅家塬是陕西省耀县稠桑乡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子。人口很少,过去村子的青年、壮年都是文盲。
1955年冬季村里办起了民校,经过了一两年来的学习,三十五个青壮年当中,已有十一人扫盲毕业,十三人认识一千三百多字,十一人认识五百到八百字。现在,村里订有陕西农民报、青年报、农村宣传员等六、七种报刊,还成立了一个图书室、两个读报组,读书看报已经成为社员们的习惯。从前村里少见的笔和本子,现在已经成为社员们在生活上的必需品。从前人人不识字,现在家家有人学文化。一个偏僻山沟村庄,已呈现出一副新的面貌。(队动辄得咎上)
天津市第一绱鞋合作社五十五岁的老社员王文彬,在旧社会拉了二十年人力车,在这次扫盲学习中他积极参加,一年多来他已学会一千多字。他在认真写字,左边是他写的墨笔字。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