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我国最北方的水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09
第2版()
专栏:

  我国最北方的水稻
  本报记者 康伟中
  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规划要求,在今后十年内发展稻田一百万公顷,再加上其他增产措施,到1967年,全省每亩平均产量由现在的一百九十二斤提高到“四十条”要求的四百斤,是完全可能的。
一般人常常认为:水稻仅仅是南方的农作物。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我国最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就大量发展着稻田。在这个省份中,南至河流缭绕、山脉纵横的牡丹江地区,北至中苏边疆的黑龙江畔的黑河和呼玛县,西至地势低洼的松花江和嫩江两岸,东至小兴安岭和完达山脉的偏僻山麓,几乎全省每县每乡都种植有稻田。
据历史记载:在清朝宣统年间,朝鲜族农民崔柱章在黑龙江省南部的宁古塔(即现在的宁安县)开荒试种稻田。从此揭破了东北寒冷地带不能种植水稻的“谜”,农民开始到处收集种子种植稻田。但种植稻田,首先需要引水灌溉。在旧社会,农民没有力量兴修水利,一家一户只能在河沟边湖泊旁,或在涝洼地,种植三亩五亩,就近取水灌溉。这就难怪解放前黑龙江的水稻的发展速度像乌龟爬行那样慢了。1944年是全省水稻发展最高的一年,播种面积也仅仅有十一万公顷。解放后,党和政府了解农民对发展水稻的迫切要求,并采取若干措施,鼓励农民种植水稻。如在兴修水利、农业税率(垦荒三年不纳税、水田和旱田同一个税率)等方面给予了优待。1956年全省农业高级合作化之后,水稻的发展急剧地直线上升;这一年全省发展了十二万四千公顷(连原有稻田,总数达到二十九万公顷),超过了解放前四十年水稻发展的总和。
水稻的发展有赖于兴修水利。这一年,兴修塘坝有一千零二十一处,主要灌溉干渠有二百多条,并在宁安、甘南、穆棱、尚志、通河等县兴建了五座水库。兴建的五百多处机械抽水灌溉站,也配备了七百台抽水机进行灌溉。1957年的水利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大举兴修水利的结果,使水稻作物遍及了全省。过去一向没有种植水稻习惯的兰西、望奎、肇州、肇源等县开始种植水稻;就是位于北纬五十三度的中苏边疆的孙吴、逊克等地,也试种稻田成功,当地人民第一次吃到了自己栽培的稻米。
水稻是高产和稳产作物。一般年景,每公顷水稻产量都在七、八千斤左右,比旱田作物产值高出二、三倍。以种植水稻较多的牡丹江专区为例,全区今年种植水稻八万二千六百公顷地,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稻子产量达到七万三千吨。仅因水田的增产,就使全区每公顷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二百五十二斤。依兰县去年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但水稻的产量却占整个粮食作物产量的30%,而农民对水稻的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这都是以一个地区水稻平均产量情况来看的,如果以一个合作社来看,那水稻的产量和社员的收入就更多了。如五常县的红光合作社、爱路合作社,肇源县的红旗合作社,阿城县的勤俭合作社,它们种植的水稻,每公顷产量都在万斤左右。特别是五常县的红光合作社,由于水稻连年获得丰收,积累了九万多元的公积金,向国家卖出了六千三百万斤粮食(去年),每个劳动日分得了近四元的收入(这比一般合作社收入高出二、三倍)。这个合作社的社员每年吃穿都有余,每三家有一台缝纫机;80%的社员都有存款。这个合作社的全部社员,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
随着水稻面积的迅速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水稻耕作费工费时和现有劳畜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按现有耕作面积,全省平均每个劳力负担三公顷地(合四十五市亩),劳动力已感不足;而种植水稻要求耕作技术更加细致,作业质量更加严格,一亩水稻花费的劳力相当于两亩或更多的旱田作物。这更增添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潜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可能,逐步增添小型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勃利县茄子乡合作社,是水旱田兼种(水稻比重小),今春绝大部分男劳动力抽调出来开荒种水田,而当时大田(秋田)作物又急于铲趟,情况相当紧张。这个社就深入发动妇女铲趟,结果全部包米、谷子、高粱等作物都铲趟,作到了水旱田全面丰收。五常红光合作社,是个水稻合作社,一向劳动力不足,但由于几年来置备了大批农业机械——原动机(十一台)、水泵(十台)、制米机(七台)和点播机等,代替了人力,结果这个社除中耕除草期间劳动力稍感紧张外,其余季节劳力都比较充足。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在目前水稻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是可以设法解决的。但从长远看,随着全省水稻的发展,劳动力不足问题,还是要适当依靠外地移民来解决,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利用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的机械代耕。
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规定,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从1956年起,在十二年内,要求再增加二亿五千万亩。我国南方早已是主要水稻产区,因此,将来大量发展北方的稻田,具有重大意义。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情况证明,在我国北方是可以大量发展水稻的。就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来说,尽管这里气候寒冷,但每年的无霜期仍有一百天到一百四十天,而水稻的成长期实际只需要八十天到一百天。这里不仅有非常肥沃的土地(绝大多数是黑钙土),而且还有丰富无比的水利资源。河流和湖泊年总径流量可达到九百三十六亿公方。这些水量如果能控制利用50%,就可以发展稻田三百万公顷。最近,黑龙江省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精神,结合本省的条件,已经制定出黑龙江省今后十年稻田发展规划(草案):要求在十年内共发展稻田一百万公顷,即到1967年全省稻田面积达到一百二十五万公顷。如果实现了这个计划,就有可能在全省内增产粮食四、五百万吨,按黑龙江省现有耕地面积七百万公顷计算,光这一项措施,平均每亩即可提高产量一百斤;同时再加上其他农业增产措施,黑龙江省每亩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由现在的一百九十二斤提高到四十条所要求的四百斤,是完全可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