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我们看到了上山的好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09
第4版()
专栏:

  我们看到了上山的好处
  本报记者 于明 于风
他们已经安家落户
红日初升,我们从皖南宣城乘汽车去周王农场。出城南行不久,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岗便出现在眼前。它们的坡度不大,地势也并不高,然而却都是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土地,上面只稀稀落落长着一些小松树和枯草。我们焦急地向车外张望,希望快点看到今年第一批上山来开发这些土地的人们。汽车从一段高地经过,路旁一群肥猪一晃便落在车后,这时,坐在我们座后的两个青年忽然打破车里沉默,谈论起来,一个问道:“这不是场里的猪吗?”一个接着便说:“他们这早就出来放了,真干!”我们朝车后一望,隐隐看到前边领猪的是一个穿干部服的男人,后面赶猪的是一个年青妇女。那两个同志看到我们注意这件事,便告诉我们,那个干部是今春到农场来和他们一起参加生产的,后边的妇女就是他的家属。他们指着车窗外的丘陵山岗说,这些都已经划进农场作业区了,农场周围有一百多里地哩!还说,他们在夏夜巡查野兽时,连这些未开发的地方都转过了。他们对这些话说得特别响亮,好像是在为这种豪迈的劳动骄傲,又像是在故意告诉我们,他们也是农场的人。
汽车到了离宣城四十里的杨柳铺,彼此作了介绍,我们才知道他们的名字叫做曹友和、尤国兴。他们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到农场办公室去。这五里路也经过几个丘陵山岗,但是情景和已走过的不一样,坡地上、岗顶上被开出的土地平平整整,穿干部服劳动的人这里一堆那里一堆,他们有的正在刨花生、有的正在挑送山芋,烟叶、萝卜还满地都是。他们还有的在盖房子,我们听说有几十个干部已经自己出钱盖起草屋,把家属都接来了。
新的农场 新的劳动者
到了农场,我们特别感到新鲜。在这里,商业厅副厅长田之泽当了农场场长,省、专、县各种各样商业公司的经理,变成了各作业区的队长和组长,他们和财贸系统抽调来的干部,现在都是农场的劳动者,这个农场完全是这七百多干部用自己的双手创建起来的。他们在今春响应党的号召上了山,仅仅几个月,就使山区的面貌和他们自己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的农民只利用了比较低平的土地种田,但是那些比这大过不知道多少倍的丘陵山岗地,却在那里沉睡着。农民认为这些土地长不出好庄稼来。这些干部一上山,便把这种观念打破了,他们把荒山变成了宝山。他们几个月便开垦了六千多亩土地。现在正是农场第一个秋收,我们看到农场劳动者个个喜笑颜开,他们就在过去人们认为不能长庄稼的土地上,在一千多亩的地里,每亩收获一千五百多斤山芋,在另一千多亩的地里每亩收获了花生近二百斤。碗口粗的萝卜还正在生长着。农场劳动者虽然穿的还都是干部衣服,但是每人挑起百多斤重的山芋、花生,却和一般农民没有多少分别了。他们的家属也在农场开始参加劳动,她们在堆满山芋、花生的场地上精心地挑选着,准备入仓。
在养兔房里,我们看到有二百多只雪白细毛的优种仔兔,在这里饲养它们的有原在银行工作的,有在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工作的。我们看到这些同志整天在兔房里服侍着它们,一会儿喂食了,一会儿检查疾病了,一次又一次地打扫兔笼。最初兔子还有死亡,后来因为他们掌握了兔子的习性,不但制止了死亡,而且把兔子喂得很健康。在猪场里已经有三百多头种猪了,那些原来是坐机关的干部,现在挽起裤脚、穿着草鞋,挑猪粪,拌猪食,都表现得很自然愉快。他们说,在荒山上饲养出成群的大肥猪来,那有多么好啊!
在蔡家巷作业区,这些新型的农业劳动者,进行了新鲜而有很大意义的试验工作。他们在这里的青峰山和华佗岭栽上了发展蚕丝的桑树、生产桐油的油桐树、能够制橡胶的杜仲树、能产食油的油茶树,他们还种了贵重的药材白术、生地、党参等。现在这都试验成功了。荒山上出现了大片的桑园,桑树长得已有两公尺高,他们栽的桐树连绵近两千亩,俗话说:“家有四棵桐,子孙万代不怕穷”,这样大面积的桐树怎能不逗人喜欢!贵重药材白术、生地等也长得很好。最引人注意的是那大片的杜仲树,它已长得有二尺多高,把它的叶子摘下一片来撕开,便可看到一丝一丝的胶质,很是坚韧,群众都称它为“丝棉树”,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这些经济林木和药材是十分新奇的,它们的试种成功,大大鼓舞了农场的人们对山区的建设热情。
他们在半年里劳动的成果,是十分可观的。创造这些成果的过程中,也使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场党委副书记查富德同志说:在今年春天农场刚一成立时,因为食宿都较困难,绝大多数人又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所以思想比较混乱,有装病不生产的,有不辞而去的,有向领导大吵大闹的。但是经过党的教育,劳动的实际锻炼,领导骨干亲自带头生产的影响,90%以上的人,都安定下来了。最初很多人都怕自己作不了重体力劳动,现在没有人再顾虑这一点了。樊秀富从宣城刚来时,不愿意参加劳动,他从队里一直闹到场里,县里,说他腿有病,发痛,要求退职。他在党的教育和大多数同志的影响下,现在也转变过来,积极参加劳动了。我们见到他时,他正从外地为作业区买稻草回来,在雨后两只赤脚上沾满了泥,我们问他:“现在腿还痛吗?”他说:“现在思想通了,腿也不痛了。”我们问他:“现在安定下来了吗?”他说:“不安定下来,我还在这里盖草屋?”原来他也是自己出钱盖屋安居落户的一个。
皖南山区的缩影
一个晚间,我们和吴裕、刘镇华等负责人谈话。吴裕同志原是省交电公司的经理,已四十六岁,今春听到农场需要人时,向领导申请了七次,才来到这个光荣的岗位上。他来农场后,一直带头生产。商业厅办公室副主任刘镇华,今年也五十多岁了,他也是今春主动要求来开发山区的一个。他在皖南事变时,被敌人捉去在集中营受尽了折磨,逃出后,又在沿江一带坚持了艰苦的斗争。身体很坏,但他却不愿意蹲在机关里,他是率领第一批干部踏着冰雪到这里来开发山区的人。
刘镇华同志详细介绍了农场的远景规划。
他说:“这个农场的方针,是以林牧业为主,农业将用来支持畜牧业。全农场在1958年按照五年采桐籽,八年摘油茶,十五年刈割杜仲茎叶的成林间隔期,将栽桐树一万亩,间种油茶一万亩,移栽杜仲一千亩,到1962年,杜仲将栽到二千多亩。十几年后,这些林木的产品不但可以供应国家建设急需,而且简直都是摇钱树!只是桐树到1962年结籽后,每棵最少采摘二斤,所得就可抵上现在全场人员在机关所得的工资了。至于杜仲,在十五年成林后,每亩产胶的价值就更大了。”他兴奋地说:“杜仲还是这么种树,长大了,砍掉制胶,自己还会再长起来,而且是越砍越发的多,这真是为子孙万代造福!”
“除了以上几种经济林,还将栽种大量桑树、茶树、乌?树和棕树。在林木中还将栽种各种优良品种的苹果、梨树、桃树、枇杷、橘子和葡萄、枣树等二千多亩及大量用材林。到1962年,一万八千多亩的荒山就真的绿树成林,花果满山了。”
“农场到1962年将饲养生猪三万五千头,牛三千头,还将饲养大量的兔子、羊、蜜蜂和蚕。成万亩的农作物,除保证自给食用外,将以解决饲料为主。这些耕地中还要种植苎麻、烤烟、棉花及花生等。”
“到1962年农场种植的贵重药材白芍、白术、生地、菊花、宣木瓜、党参等将达千余亩。”他最后说:“到1962年周王农场将自己加工自己所出产的各种产品,这里将有小型丝麻纺织厂、茶叶初制厂、粉丝加工厂、食品加工厂、药材加工厂等。那时,这荒山里就会到处听到机器响动了。那时全场的人比现在增加一倍,一年四季也有事做,全场家属也都能参加生产,对当地广大农民也将有很大好处。”
刘镇华同志谈完这个荒山的远景后,意味深长地说:“我的年龄大了,我真希望它能很快实现。”其实,不只老年人急于要求看到这种美丽的山区,全场有多少青年人作梦也在想着它哩!这个远景规划已成为鼓舞全场劳动者热情劳动的动力了。
我们离开周王农场后,继续在皖南访问。我们看到宣城县只不过是进入皖南山区的开始,越深入皖南山区,便越发感到山区的急待开发,越发感到周王农场试种经济林、药材成功,及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意义了。周王农场的远景,不啻为皖南整个山区的将来制造了一个缩影。皖南山区原来就是美丽的、富裕的,如果有人上山来把整个山区像周王农场一样精心改造,把那大片大片的杂树改变成像桐树、油茶、杜仲、桑树、茶树等的摇钱树,把那满山遍野的杂草除掉,种上各种各样的药材和经济作物,那么它将会变得更美丽、更富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