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重读“新生代”——并以此纪念“一二·九”二十二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09
第8版()
专栏:

  重读“新生代”
  ——并以此纪念“一二·九”二十二周年
  杜若湘
  就像突然遇到一位多年不通音讯而又思念好久的老朋友一样,当我在书店里的一排新书中,突然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版本“新生代”的时候,我的快乐的心情是难以描述的。买了一本回来,就迫不及待地重读了。
我不知道现在三十岁左右的、学生出身参加革命的人,是不是都记得“新生代”?我自己是永远忘不了它。正如我忘不了最初告诉我革命道理、指引我走上一条正路的好朋友。我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大约是在1940年初,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懂什么的初中学生。大约只有一点民族意识、抗日热情,有一点对文学的爱好,有一点不切实际的小资产阶级幻想,如此而已。
就在这当儿,“新生代”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撼动了我,在狭窄的心田里吹进一股强烈的风,在静止的潭水里搅起了大波。一下子,我好像长大了许多。我认识了许多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生活,而这些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我不再去想锦毛鼠或者荒江女侠,不再为鸣凤的死悲哀,为父亲的背影怅惘,日夜萦回脑际的,是魏玲、陈学海、刘时、陆飞和那个时代许多青年的影子。“一二·九”运动发生的时候,我是一无所闻的;后来虽也听说一些,但还是蒙蒙然。直到读了“新生代”,才弄清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新生代”给我的启蒙作用,决不仅是了解了一件历史事实。这本书使我在当时还很朦胧的革命意识中,认识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些革命者,并不是天神天将一样的神秘人物,而是一些普通人。他们都是从一些平凡的人走向革命的道路,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坚决地跟着党走,在斗争中得到锻炼和改造,终于成为勇敢的战士;自然,也有小部分人,经不起狂涛骇浪,像泥沙一样被淘汰了。
这个简单的认识,就使一个幼稚、蒙昧的少年同伟大的革命运动之间,有了一条道路。
作者在“发刊小引”中写道:“我并不想写出一个令读者一见就会满意的英雄,而是一些带有缺点的平常的人,因为这件事情就是这样平常的做出来的。但是他们都会进步或者落伍,那是因为他们都站在时代的筛子上面的原故。”我想,这也许正是“新生代”的特色之一。陈学海也好,魏玲也好,对当时的青年人来说,确实比杜大心更亲切些。而且我也断定:陈学海的道路,大约就是我(和许多同我一样的人)要走的道路。
从那时候起,十多年过去了。这回重读“新生代”,虽然生活经历已经丰富了不少,认识水平也不同于少年时代,但是,那种亲切的、引起激动的心情,却还是不减当年。我想:其理由,就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本好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是一本革命教科书(当然,它有缺点。我期待文学评论家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一二·九”运动过去二十二年,可是它的精神还是由今天的年青人继承着。党又一次发出知识分子要同劳动人民结合、并且在劳动中锻炼改造的号召,下乡上山的运动像一股巨浪,震荡着每一个立志做一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青年的心,那么,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先驱者们走过的道路,并且沿着他们的脚印前进吧。
“新生代”的作者齐同先生,不幸在解放初期就病故了。他没有能完成他的三部曲,没有能如愿地“将从‘一二·九’到‘七·七’北方青年的思想变动忠诚地告诉读者”,这是长使读者憾然的。但我想,以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及其他时期的青年运动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应该决不只是“新生代”一部。何况“新生代”的作者也有他的许多限度,他能做到的,也许都做到了;而他所不能达到的,就有待于后来者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