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要不要跳 能不能跳 敢不敢跳——十二月六日新华日报社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0
第2版()
专栏:

要不要跳 能不能跳 敢不敢跳
  ——十二月六日新华日报社论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是我国为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而奋斗的总纲领的组成部分。它是照耀着农村一切工作的灯塔,是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伟大篇章。这个激动人心的伟大纲领,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无限的力量。为了响亮地回答这个纲领的号召,我们江苏全省范围内,正在轰轰烈烈地、热火朝天地开展冬季生产的三大运动,苏北又一批三大关键性的水利工程开工兴建,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转业军人、下放的男女干部和回乡军官家属,正在新的岗位上,和农民群众肩并肩地向改造大自然进军。人流布满在山间田野,车辆在公路上奔驰,船只在河流中急驶。农村沸腾了,新的生产高潮掀起来了。人们到处在学习和辩论农业发展纲要,人们 比1955年冬季和1956年春季更有信心,人们更热情地为提前实现这个纲要而付出忘我的劳动。
实现纲要是伟大的事业、光荣的事业、豪迈的事业,同时,是异常艰巨的事业。本省当前的生产水平和纲要规定的增产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就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粮食增产幅度而言,每年增产的平均递增率是3%,照这个增产幅度递增上去,要用二十三年时间,才能达到纲要所规定的任务。因此,照老步子走路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在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过程中,出现了“跃进”和“渐进”的两种工作方法的矛盾。一种工作方法是快些;一种工作方法是慢些。也就是说,一种是“跃进”,一种是“渐进”。主张后一种工作方法的人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绩如此,天灾年年有,生产资料的供应跟不上,群众的觉悟和干部的经验跟不上,“欲速则不达”,只能“渐进”,不能“跃进”。原来有人如此这般地接受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原来他们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是为了吓唬别人的前进。照他们的逻辑得出的结论是:只能渐进,不能跃进。不能跃进,就达不到农业发展纲要指标,从而也就否定了农业发展纲要实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全面地去审查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应该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发展和变化中,去审查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在两个五年计划交替期间,全国农村根本变化了,江苏农村的情况也根本变化了,小农经济已经被合作化所代替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已经打下了初步基础。这是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各种生产力都被解放了。合作化这种制度本身,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产潜力。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几年来,我省的水利情况已经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洪灾和内涝已经大部分被消除,而且不久将被基本上消除。“旱改水”和“水浇地”的面积逐步增多。同样令人鼓舞的,是合作化后,生产跃进的萌芽的不断出现和成长。根据全省范围内的调查,在各个地区都有若干社,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粮食每亩年产量已经达到四十条纲要规定的指标。如太湖地区的太仓县新华社已经达到九百四十四斤;昆山县红旗一社已经达到八百五十斤;镇江地区的扬中县福德社已经达到八百四十四斤;淮北地区的泗阳县庄西社,全社共有土地一千五百十二亩,1955年每亩年产量只有二百八十一斤,到1957年,已经达到四百八十五斤,两年上升70%以上;睢宁县第一农场每亩产量已经达到五百一十四斤。在一个县范围内出现生产大跃进的事例也是不少的。江阴县今年平均已达七百零七斤,常熟市已达六百三十二斤,金山县已达六百五十五斤。就某些单项作物来说,奉贤县五万亩双季稻平均单产八百斤,溧水县近二千亩粳稻单产在一千斤以上。实行大面积的旱改水,阜宁县已有成功经验。他们1955年试改三万亩成功以后,去年和今年大踏步地改了五十万亩,全县水稻面积由21%发展到65.6%,两年时间已把旱谷县变为水稻县。又据1957年全省二千三百四十二个社的调查统计:有26%的社,每人平均纯收入已经达到和超过富裕中农的水平;有57%的社,每亩年产值已经达到和超过富裕中农水平。这些大量的生产大跃进的增产实例,难道还不能充分说明当前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可能“跃进”吗?这些新事物的萌芽和先进的旗帜,在当地来说,它们的条件并不比人家好,有些还是底子枯的贫农、下中农最多的社。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它们能跃进,人家不能跃进呢?我们领导的责任,就在于发现新事物的萌芽,并且运用这种萌芽和先进旗帜,去促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向前跃进。
现在事情已经一清二楚地明摆着:我们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应该跳,也可能跳,问题是我们敢不敢跳。敢与不敢,在我们思想领域里,是表现为积极与消极的对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诚与否的对立。如果我们十分忠实于我们共产党人的高尚理想和革命事业,我们就能采取积极的促进的态度,大大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凡是我们能办到的,我们就一定能办到,而且办得好、多、快、省。至于具体如何跃进,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是因地制宜的。在事情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一面行动,一面规划。我们可以在一个地区进行全面规划,分片排队,分别作出跃进的措施。凡条件大体相同的地区,运用先进旗帜,分片挂钩,分别跃进。凡是本区本片邻近没有旗帜的,应该从条件大体相同的地区,找出自己可以仿行的相当旗帜,并且要迅速地树立自己的先进旗帜,以便多数向先进靠拢,迅速向前跃进。因此,在各种不同地区,有跃进,有渐进,渐进中有跃进,但总趋势是跃进。如果我们以这种基本态度去贯彻执行农业发展纲要,就无往不胜,无坚不摧。因此我们要反对那种以消极情绪去执行农业发展纲要的思想,他们工作未做,困难先提,埋怨生产条件太差,埋怨群众经验跟不上,埋怨各种生产资料供应不及时。因此,结果是:别人能“跃进”,他只能“渐进”,别人跳是应该的,他跳是“冒进”。最后还是照着自己的老思想、老习惯、老步伐去“稳步前进”。在这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长途竞赛中,如果以这种思想去执行农业发展纲要,只能得零分,至于是否有资格取得决赛权,群众是自有公论的。
为什么有人不敢跳呢?这种社会现象,主要地不应该从客观困难上去找解释。这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停滞的时间很长,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受束缚,农民使用着落后的生产工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分散的小块土地上进行劳动;因而农业生产的增长极为缓慢,有时甚至相当长期的停滞和倒退。这种长期的、传统的、痛苦的经历,使他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安于现状的思想。也由于这种历史习惯性,使人们对当前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不容易一下子理解。这种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我们党内来。另一方面,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有些同志认为革命已经干完了,革命已经成功了,最好少做些工作,更不要做麻烦的工作。在这些同志中,有的是由于思想一时闭塞,有的是由于革命意志衰退。他们没有勇气正视当前革命的新形势,对于革新的事情有无穷的忧虑,碰到了困难有无穷的埋怨,但当工作该进不进而遭到损失时,却安之若素。这些同志在新形势下思想落后了。上述两种内在和外在的思想汇合在一起,就使我们有些同志失掉了前进的勇气,更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劲头。因此,他们就不敢跳。
我们的伟大事业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要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变穷困为富裕,变落后为先进,用什么办法去变呢?用白手起家的办法。用什么步子去变?用跳跃式的步子。这就是说,任务是大的,家底是穷的,步子是要快的。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是必然的。我们必须有勇气,有决心,像战争的时候上战场一样,准备流更多的汗,准备自我牺牲,拚命干他几十年,用忘我的劳动,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的强国。
第二个伟大的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了,行动的号角响了,新的更大的胜利在召唤我们。江苏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们!农民兄弟们!让我们整齐步伐,英勇地向前“跃进”吧!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幸福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