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新野县怎样改变了棉花低产状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0
第2版()
专栏:

  新野县怎样改变了棉花低产状况
  河南省新野县副县长 萧忠夫
新野县在河南省的西南部。棉区分散,而且产量很低。解放前,全县平均每亩仅产皮棉十斤左右;1955年平均产皮棉十四点四斤。1956年实现高级合作化后,棉花平均产量提高到三十三点六斤。今年,全县十七万三千多亩棉田,平均产量提高到皮棉五十三斤。同时出现了百斤皮棉社一个,百斤皮棉生产队三十二个。全县亩产百斤皮棉以上的棉田共达三千二百四十五亩,并有亩产皮棉二百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十二亩,其中有二亩产量达到平均每亩产皮棉二百九十斤。新野县历年来棉花低产的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个事实又进一步批判了干部和群众中的保守思想,为今后的增产打下了基础。
新野县获得亩产皮棉五十三斤的产量,比起许多高产县来并不算突出。但是,和1955年以前这县的平均产量比起来,就已经提高了将近三倍,同时今年还出现了许多百斤皮棉的棉田,这又证明新野县的棉花增产潜力仍然很大。
新野县能够迅速改变棉花低产面貌,获得跃进增产,从我们组织领导工作方面看,有以下几点主要经验:
第一、由于这县的棉田仅占耕地的14%左右,比重较小,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近两年来,我们将棉花低产问题当作农业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来解决,决定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副县长,县委、各工作组的副组长,乡的团支部书记,妇联主任,农业社的副社长,生产队的副队长,以及技术推广人员共九千一百三十三个干部,专门负责棉花增产的具体指导。县、工作组、乡、社均层层掌握重点,创造经验以推动全面。领导上除抓住棉花生产季节,一环扣一环地贯彻增产措施外,另一方面,又需及时督促有关经济部门,做好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第二、组织棉花专业队,专人管理棉田。在小农经济时代,这里的棉田是零星分散的,每户一、二亩,仅是附带作物,农民不注意加工管理。当地群众还认为棉花种在好地上会长疯,大都是种在瘠薄的土地上。这是造成棉花低产的基本原因。合作化后,在党的大力领导下,我们对县内棉田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和调整:一方面强调因地种植,将原来在瘠薄的土地、低洼易涝的土地上的棉田,尽可能调整到高地、好地上去;同时,在各个农业社里将零星分散的棉田,适当地集中连片起来,成立棉花生产专业队,规定每三到五亩棉田固定一个劳动力,分工包块,明确责任,负责棉田经常作业。在治虫等紧要关头时,由社调动人力,短期突击,以保证完成棉田管理任务。由于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就改变了不注意棉花生产的经营管理的现象,并因设了专人经营,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
第三、鉴于植棉技术水平很低,技术指导力量弱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即由省从安阳专区调了一批老棉区的植棉能手,组成技术辅导团,来这里进行具体帮助,传授技术经验,改良生产工具。今年又由县从农业社里抽出近百名植棉有经验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到新棉区参加重点的农业社,每社二到四人,担任生产队副队长或农业社的技术股长、技术员等,工作一个季后返回原社。这样进行辅导方法,是提高低产地区的技术水平很有效的办法。另外,县里又采用各种方式训练了二万多名植棉技术骨干,并鼓励技术人员带徒弟,培养了七千多名技术人员,大大加强了技术指导的力量。
第四、两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了综合性的改进技术,全面地提高了植棉技术。现在棉田已全部实行冬耕,并逐步在加深耕地深度。去冬开展了两个月大规模的积肥送肥运动,每亩棉田上了基肥,并在棉花生长期间,加施两次追肥。过去棉花播种一般要迟到4月下旬,今年根据当地具体条件,提早二十多天播种。播种方法过去是撒播,现已全部改为条播。过去是稀植,今年已增加到每亩三千到四千株。过去一般无治虫习惯,今年一般棉田最少治虫三、四次,基本上克服了虫害。过去棉花不注意保苗、中耕、整枝等管理技术,今年也已全面地加强了技术措施。
在贯彻这些技术改进工作中,领导上采取了思想动员、边学边做、深入检查、评比竞赛等方法。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动干部和群众,打破保守思想。同时指导农业社切实贯彻“定人、定地、定产、定工分”的四定包工办法,实行超产奖励,以刺激社员的增产积极性,保证增产措施的实施。
为了使棉花增产运动深入开展,今年除乡、社分别进行多次的检查外,县委组织了三次全县范围的大检查、大评比、大站队。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加以解决。对三类棉田则立即采取突击措施,限期改变落后现象。通过这些措施,使得运动平衡发展,达到全面平衡增产的目的。
目前棉田抗旱排涝工作还做得差,棉田密度还可以增加,技术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是,只要继续加强领导,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棉花产量还可以向前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