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平江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2
第2版()
专栏:

  平江见闻
  本报记者 黄驭白
我刚从平江县回来,朋友们就问我:“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动人的事情?听说那儿的生产劲头是湖南全省都有数的。”我想,这怎么说得完呢?那儿的人们日日夜夜都在创造奇迹。大伙儿发一声喊,把锄头一挥,土地就得变一个样。人们都说那里不像是冬天,是的,那里就没有冬天,那里的冬天比春天还热闹。
就让我说几件小事吧。
庚大嫂过生日
梧光社社员单求名的老伴庚大嫂,本来要在11月15日过生日,她的姐夫张开科特地提了一篮子肉、面、果、饼等礼物,趁这天抽着空来给她祝寿。可是一到屋门口,看见她家的大门在锁着。他一连跑了两三个屋场,都没碰见一个人,最后在路边一间古庙里找到一个老人家,问清之后,才知道这些人从天亮起来就出工去了。张开科想:他们会要回来吃午饭的,就决定在门口等着。等着,等着,太阳已经偏到西边山上去了,还没见这位要过生日的妹妹回家。再等到什么时候呢?明天自己也要出工,还有五分田麦子要补种,他失望地仍旧提着那篮礼物回去了,这一天弄得张开科吃了一餐很晚很晚的晚饭。
说真的,庚大嫂这天要过生日,她老俩口并没有忘记。过去每年到这个时候总得要吃点什么的,还少不了有些人来客往。今年她们早半个月前就计划好了要打破老例,一清早,俩口子带上饭菜就跟组里的十五个人上山铲草皮去了。光这一天,全组就积了四百五十担草皮肥。
农具脱销了
平江县对于湖北红安县的那个领导方法是反映得最快的。人民日报的消息一出来,办社干部就四路买锄头了。同志们都决心自己买一套农具来搞试验田。11月13日全县一千八百多人的干部会一结束,县城供销社的农具就被抢购一空。干部到乡以后,就有十一个分销店的农具被买光了。下乡干部对农具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平均每个人都要买个三套到四套。东塔乡干部胡子加一个人就买了三把大、小锄头,一担箢箕,加上蓑衣、斗笠一共六样东西。全县下乡干部下乡三天,就买了上七千件农具,瓮江乡供销社的锄头、搭耙、蓑衣、斗笠、箢箕、粪桶、草鞋等几乎样样脱销。
现在群众都反映干部变了。枚仙乡就有人说:“过去干部三个子:脚上鞋袜子,手上红本子,走路官架子;现在干部三个头:赤脚光着头,手上大锄头,生产老带头。”团山乡在11月17日晚上召开的一次四百二十多人的乡社干部会,每人都自动地带了一把锄头来,会开了半点钟,乡的党委书记彭光初一声喊上山,带动大家一气就挖了二十亩油茶山。下乡的干部都这么说:“这回我们自己有了家伙就方便了,我要下决心在锄头底下挖出金子来。”
第一面旗帜
在离平江城四里远的北湖农业社第一队靠路边的一丘田中间,插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王效良、史夫桂丰产试验田,一亩六分,保证产谷一千五百斤。”这就是平江县委书记王效良和监委书记史夫桂两人的试验田。
为了要搞试验田,王效良挑选了三、四天,才选好老农陈友仁当自己的师傅。他说“友老(对陈友仁的尊称)作了三十多年田,受了一辈子的苦,他现在愿意把什么本事都拿出来的”。可是友老当时却是那样想:“给县委书记当师傅不是好玩的,搞不好不但对不起政委,还得挨群众批评。”王效良跟他谈了又谈,才把合同订下来。当别的社员们还在收拾晚稻禾草的时候,王效良和史夫桂两人就在试验田上挖好一个能装七百石肥的粪凼了,这是全洞第一个出现的大粪凼。
现在友老经常对人说:“王书记学习多耐心,作南方的田凼子,一教就会。”有时,小伙子们随便翻弄了这个粪凼里的草皮,友老就会训他们一顿:“这是王书记手上磨出血泡铲下的,那点也不比你们差。”可小伙子们劲头也来了,他们说:“我们就来比比看,只看谁搞成了才算。”
他再也呆不下去了!
早在一个月以前,在瓮江乡所有被抽调下乡的干部,都各人担着棉被下乡落户去了。可是瓮江供销社一个被抽调下乡的干部潘均来却总是要睡在机关里,迟迟地不肯把铺盖卷起来。他买的那套锄头、箢箕也每天陪着他在房里睡觉,没有用武之地。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潘均来看见瓮江办事处党的工委会主任李少良,每天开完会了还要担粪、铲草皮。手里磨出血泡,还在喊轻伤不下火线,又看见全乡群众起早摸黑忙着出工。和他最熟悉的那个贫农社员向致仁有一天还跑过来亲切地问他:“潘同志,几时搬到社里来,我来帮你搬铺盖。”
这对潘均来是多么深刻的刺激呵!他再也忍不住了,就在13日的半夜里,他奋然地从床上爬起来,挑着棉被,挂上锄头和蓑衣等,喊开机关的大门就奔出去了。
天还没亮,潘均来就到了向致仁的家里,向致仁热忱地接待着他,亲切地对潘均来说:“什么事都是学出来的。我一定跟你一边办社一边合着搞一丘试验田。无论有多大困难,我们相跟上干。”
潘均来这回的确可以说得是最后一担絮被下乡,也是这回他才真正是把心也带下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