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四海之内皆兄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2
第7版()
专栏:

  “四海之内皆兄弟”
  李少白
一艘法国渔船,在离挪威海港还有两天航程的海面上,船上突然有人患了急病。通过业余无线电的联系,由医生查明是一种食物中毒。十二小时内必须注射血清,方能免除危险。但是船上没有血清。于是,一场为拯救这只船上的十一个人的生命的斗争开始了……
为人的生命而斗争,这是一个庄严的题材。关于这方面题材的优秀影片,我们看过不少,匈牙利的“为了十四条生命”,埃及的“生与死”,都是。但是这些相同题材的影片所揭示的思想,却不都是相同的。而“四海之内皆兄弟”则表现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主题:和平的主题,国际友谊与合作的主题。影片作者热情洋溢地描写了那些善良的人们为拯救一船人的生命,怎样不分国度、种族、政治信仰、社会地位,实行了亲密无间的团结、合作和斗争!它证明:为了和平,为了防止战争,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各国之间应该友好团结,和平共处。和平,给世界以和平——这是全世界人民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有力的心声。作者表达了人民的这种心声,因而它能赢得各国人民最真诚、最热情的欢迎。
法国影片“四海之内皆兄弟”不仅思想是崇高的,而且形式是优美的。作者以优异的艺术才华,把世界人民的和平的愿望,描写得如此生动,有说服力。
这是一个庞大的题材:人物多——主要的人物就有十几个,事件多——人们为拯救这船人的生命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空间大——包括了好几个国家。这样庞大的题材如果作者处理得不好,很容易陷入杂乱、脉络不清,或者变成一部只匆匆叙述事件的惊险影片。但是,作者精巧的情节设计和严整的结构处理,不但避免了这些缺点,而且保持着极其清新明朗的风格。
影片可以分做两条大的情节线索,一条是渔船上的情节线索,这条线索,以由食物中毒引起的扎斯和那个阿拉伯人的冲突开展着;一条是发生在陆地上为拯救渔民的生命而斗争的情节线索,这条线索以争取十二小时之内将血清送到渔船上的冲突开展着。作者将这两条线索,通过蒙太奇手段,巧妙地拧在一起。故事由船上开始,然后转入地上,以后两者交错进行。一方面,展示了那些善良的人为了拯救别人的生命所作的斗争;一方面,也展示了那些船上的人即将来临的命运。岸上,由多哥、巴黎而柏林……,血清一次一次地更接近渔船;而船上,二个病了,四个病了,最后只剩下两个了……生命,一次一次地更接近危急!这样,影片一步紧一步地吸住了观众的心,使观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着急,愈来愈悬念着那些水手们的生命。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说,作者也并没有把作品处理成为一个惊险故事。相反的,作者所竭力以求的是情节的合乎常情和生活化。作者为什么要花费一定的胶片拍下多哥那个商人打蚊子的镜头呢?为什么要写他的无线电的天线太短,需要修理呢?为什么要写那个死去丈夫的妇女的深沉的痛苦呢?为什么要写那个小伙子去送电报时,还要带上那个与他去看拳斗的年轻人,而又描写那个年轻人在楼下等候得不耐烦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是细致而具体的,因此作者也力图使剧中人物的生活细致些、具体些、复杂些。影片的这些描写无疑是有效果的,它使作品的情节像发生在真实生活中一样的真实、可信。同时,作者对情节的安排上,也十分自然。在生活中往往是这样的,有时顺利,有时倒霉。拿坐公共汽车来说吧,有时你一到站,就有车开来,好像是专为你预备的;而有时你又需要等上十几分钟。作者也是这样来安排情节的,比如:那个小伙子很快地找到了那个医生的家、那个双目失明的人托自己的女儿也很快地找着一个美国人……但是,有时又很困难。那只药箱终究没能赶上那班去慕尼黑的飞机,那个死去丈夫的妇女,那个双目失明的人自己始终没有打通给柏林的电话……这一切事情的发生和结束,都是如此的自然。这里不能不提一下那位瞎子的女儿与她的情人的那个情节。这个情节,作者处理得非常动人,这不仅是影片情节的生活化所要有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影片的节奏。父亲叫女儿在她工作的医院里找一个在柏林能有熟人的美国人。而这位美国人——她的情人,早已来了。但是她为了说明是才去找来的,而与她的情人在屋外悠闲地消磨着十五分钟的时间。这个情节,表面上是缓慢的,但实际却是紧张的。“救命如救火”,不容一点耽搁。作者通过急缓对比,以缓衬急的妙笔,更推进了观众的急切心情,是十分精湛的一笔。
一般地说,这样庞大的题材,是不容易刻划出生动具体、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的。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部影片里出现的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影片导演曾说过,在这部影片里,他“要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我们说他做到了。我以为,这些人当中最生动的一个是扎斯。这个形象刻划得生动、具体、个性鲜明。他受了种族主义的毒害,他把产生一切不吉利事的根源都归咎于船上来了一个阿拉伯黑人,因而他处处找那个黑人的麻烦。甚至他带来的火腿有了毒,他也怪是那个黑人干的。他毒打那个黑人。他卤莽,他不相信有人会来救他们,在船长中毒昏过去之后,他擅自开动了船。他自信、刚强,他对小水手奔支说:“你一定能回去的,放心吧,咱们水手都是硬汉子,死不了。”但是,当他面对着无线电讲话时,他又是那样的束手无策,答不上话。这些,都是很生动的个性描写。最后他转变了,那个黑人的勇敢而无私的行为感动了他,使他和那个黑人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当那个黑人跳下海去打捞那包血清的时候,他那么焦急地开动了船。这个形象,对于那些受种族歧视和民族主义毒害的人无疑是有深刻的意义。那个黑人,作者着墨不多,但也非常生动,是一个善良、勇敢、为他人自己可以付出一切的忘我的形象。作者刻划人物的特点,是善于“画龙点睛”,像是一个水墨画家,几笔就能勾画出一个形象,突出其特征。死去了丈夫的女人,瞎眼的人等,都是用这样的笔触突现出来的。
在这里,我们热情地把“四海之内皆兄弟”推荐给观众,因为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它以精湛的艺术表达了崇高的思想,喊出了全世界人民心底的呼声:“和平与友谊万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