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动工早 劲头足 声势大 进度快 安徽千多万人兴修水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5
第2版()
专栏:

动工早 劲头足 声势大 进度快
安徽千多万人兴修水利
新华社专讯 记者冒茀君报道:声势浩大的兴修水利的高潮已在安徽全省范围内形成。到12月6日的统计,全省参加兴修水利的农民已有一千万人,已完成土石方二亿六千万公方。
安徽今年兴修水利的特点是:动工早(较往年提早二十天左右)、劲头大、人数多、进度快。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是空前未有的。如动工早、进度快的肥东县、阜南县每个县参加兴修水利的都有三十万人左右,占全县整半劳动力70%以上。现在这两个县已提前完成了预计今冬要完成的水利任务,开始继续做原订明年春天准备做的工程。萧县最近已提出争取在今冬完成今冬明春整个的水利任务。全省一个月来水利工程已共计做了一亿二千多万个工作日,平均每人每天约做两公方左右。
目前,安徽省兴修水利的高潮正在进一步深入发展。各地都正在开展劳动竞赛,并采取措施提高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各县都派出干部深入检查工程质量。有些县由于采取了包任务、包工分、包时间、包质量等包工办法,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后一个多月,将是最紧张的突击阶段,全省要求在今年冬天完成今冬明春任务的60%以上。从现在运动进展的情况看,全省要求今冬明春做一百个工作日、完成土石方八亿公方的任务是可能超过的。
八年来的成绩
八年来,安徽省水利事业获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除去治理淮河、整修堤防、疏浚河道、建造水库和水闸方面的工程以外,仅仅长江整堤和农田水利工程做的土石方,即达十四亿七千万公方。长达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干堤和长达九千多公里的内河圩堤,一般都进行了改建和整修。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全省不仅全部恢复了解放前破破烂烂的八十八万处塘坝,还新开新建塘坝二十四万处,兴修梯田六万多亩,兴建中小水库四百四十座。在平原地区,开挖大、中沟二万四千条,小沟七万多条,圈圩五百零二处,打砖井、竹井十二万眼。全省兴建中型灌溉工程三十五处、抽水机站二十七处(共有抽水机一千零二十四台,二万九千六百五十三匹马力)。由于做了这些工程,长江干堤已可以保证遇到1954年最高的洪水位不溃破。全省原有二千四百八十六万亩水稻田,除二百万亩灌溉条件较差以外,其余已基本上有了灌溉设施,另外并且扩大了六百一十六万亩水稻田,五百万亩水浇地。全省的灌溉面积已达到三千六百万亩。淮北三千万亩易涝的耕地,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万亩在连续九天降雨三百公厘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涝灾。山区水土保持也已初步控制三千四百二十九平方公里。总的说,安徽省目前在普通水旱灾害的年景下,已有50%的农田可以保收,其余的也可以减轻受灾的程度。过去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已基本上改变过来。
依靠群众 小型为主
安徽省在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中,坚决贯彻了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的方针,不断地批判了某些干部盲目求大、不重视工程效益和完全依赖国家帮助等思想偏向。几年来所做的很多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是投资小,数量多,分布广,收效快,收效大,基本上都是由群众自办的。
淮北圈圩是从1954年才开始的,现在已经圈了五百零二处圩。圈圩之后,不仅防治了内涝,而且为改种水稻提供了条件。今年淮北改种的水稻一百多万亩,一般稻田每亩都收三、四百斤,最多的每亩收一千斤以上。
挖塘蓄水,在淮北平原是个创举,当地受到很大效益。涡阳县曙光农业社挖了一口占地十七亩的大塘,可浇地六百三十亩。今年第一次改种八十二亩水稻,每亩产量比周围旱粮作物增产二百六十斤。
安徽省在解放以前水利设备的破烂和紊乱是非常惊人的。不论是防洪、防涝、防旱的能力都非常低。特别是淮北地区在黄河夺淮以后,水系紊乱,堤防薄弱,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严重的旱涝灾害,受灾的面积经常有二、三千万亩。
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运动。八年来,每年冬季和春季参加兴修水利的都达到几十万人到二、三百万人,每年约做一百天左右。合作化以后,1956年春天参加兴修水利的农民激增到六百五十七万人,劳动力的动员面达到整半劳动力总数的50%左右。
十年内基本消灭水旱灾害
安徽省八年来的兴修水利,还不过是彻底改变多灾面貌的第一步。更大规模地兴修水利,还在今后十年。1958年度兴修水利的计划和今后十年的规划已拟出。今后十年,安徽省将按照山区、长江圩区、丘陵地区、淮北平原等各种不同地区的特点,兴建各种水利工程。在淮北,主要是继续开沟、圈圩、挖塘、疏浚河道、打井、建水闸;在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区,将继续整修塘坝,拦冲打坝,兴建小型水库、兴建抽水机站;在长江圩区,主要是培厚内埂、疏浚沟塘、养护江堤、整修涵闸、兴建抽水机站;在山区,主要是开梯田、做谷坊、闸山沟。完成这些水利工程。安徽省将进一步改变历史上多灾的面貌,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江南,将赶上岭南;淮北,将变成江南;旱地将变成水田;低产将变成高产。到那个时候,1954年那样的洪水灾害,1956年那样的内涝灾害,1953年那样的旱灾,都将基本消除。到那个时候,安徽省灌溉面积将由现在的三千六百万亩扩大到八千五百万亩,全省稻田将由现在的三千一百万亩扩大到五千万亩,水浇地将由五百万亩扩大到三千五百万亩。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二万二千平方公里也将全部控制起来。(附图片)
安徽怀远县孝仪乡农民正在疏浚一条进水沟。通过这条进水沟,淮河水就可以直接流到电力灌溉站,灌溉五万多亩旱地。 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