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灌溉网保证了大丰收 岗南社奋斗两年消灭旱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5
第2版()
专栏:

  灌溉网保证了大丰收
岗南社奋斗两年消灭旱灾
位于丘陵地区、水利设备极差的岗南农业社,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社员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在合作化后的第二年,这个农业社已提前消灭了旱灾。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前增产三倍多。
过去岗南乡,连年遭灾荒
拥有九百五十七户社员的岗南社在安徽省郎溪县东北乌鸦山脚下。全社有一万四千多亩田地,其中水稻田一万三千多亩。往年这个地方十年九旱,农民生活很苦,原来全社四百三十多口塘坝虽能灌溉40%的水稻田,但是由于塘坝小,蓄水量不多,抗旱能力很差,这一部分水稻田也不能完全保收。其余的农田除了极少数依靠接引乌鸦山的山水灌溉外,都是“靠天收”。1934年大旱,这个地方60%的田地颗粒无收,有70%以上的农户外出逃荒。
解放后,这里的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全面整修了旧有塘坝工程,还兴建了一批新的塘坝工程,初步改变了原来塘坝小、农田缺水灌溉的状况。可是在办社以前,土地私有,劳力分散,无法进行全面规划、全面兴修。1954年是雨水最多的一年,这个社还有二千多亩台田、塝田受了旱灾。
合作力量强,联成灌溉网
1956年春,岗南高级农业社成立了。大社刚建立,就面临着严重的春旱,塘坝干涸,无水插秧。这时上级号召“大力蓄水,抗旱插秧。”农业社的干部和社员们立即投入抗旱斗争。抗旱工程首先是从整修南冲塘引水沟开始。不到八天工夫,这条全长十三里的引水沟就开宽挖深了,使从来没有蓄过满水的南冲塘蓄满了一塘水。接着,鹤飞塘生产队又开通了一条八里长、绕着四座小山头的引水沟,把水引到龙须塘。全社很快掀起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开沟引水、蓄水防旱的热潮。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渠到支渠,从支渠到小渠,不过两个月的工夫,就开通了四十九条全长一百零八里的主要沟渠,把全社五十七个大塘联成一个灌溉网。这样原来的死水塘变成了活水塘,提水灌溉变成了自流灌溉。灌溉面积由原来五千多亩增加到一万二千一百多亩,其中有五千五百多亩变成了自流灌溉,不雨也能保收。
由于建成了灌溉网,1956年全社获得空前大丰收。这样,社员们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更高。去冬今春这个社的男女社员除全面地整修了原有的灌溉沟渠外,又新建了一批塘坝和沟渠,使灌溉网的灌溉面积增加到一万三千八百亩。密如蛛网的渠道,贯穿着岗南社全部土地,不仅原来“靠天收”的水稻田消灭了,还使二百六十多亩旱地也改成了水田。至此,全社已有90%以上的田地能保证五十天不下雨也不受旱。
要高山低头,要岩层让路
岗南社灌溉网的建成,是两年来战胜巨大困难的结果。这个社在1955年制订农业规划时,第一条规定“三年内彻底消灭旱灾”,当时就有个别乡干部对这一条表示怀疑。特别是在计划开小白庙到龙须塘引水沟的工程,必须翻过四个山头、二十九个山凹,才能把水引过去灌田。曾有不少乡、社干部和社员提出反对。他们认为自古以来,也没有见过水能够翻山越岭的。可是社员们由于经历过严重旱灾的痛苦,在合作化高潮的鼓舞下,在乡党支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克服了保守思想,同心协力,胜利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在开工之前,既没有技术指导,又没有仪器,可是经过社干部和老农细致的查勘和反复研究,终于确定了开沟引水的工程计划。在施工中,他们采取环山开沟、挖高不挖低的办法,不仅克服了施工中技术条件不足的困难,而且使绝大部分的渠道都开得合乎要求。在渠道工程遇到岩层的时候,社员们更发挥了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坚硬的岩石一块一块地凿通,使渠道流水畅通无阻。遇到山谷洼地,就用筑土渡糟的方法把这座山的水引到另一座山上去。灌溉网就是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修建成功的。
青山映绿水,岗南稻米香
灌溉网使这个土地十分贫瘠的社接连赢了两个大丰收。1956年全社粮食总产量四百一十七万多斤,今年全社粮食总产量提高到四百三十五万斤,超过解放前总产量三倍以上,平均每亩产量增长到三百零六斤,比兴修灌溉网以前的1953年平均每亩产一百零七斤增产近二倍。去年是办社后的第一年,全社已有85%的社员增加了收入,今年增加收入的社员有90%以上。现在全社已有78%的贫农户,上升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全社除十七户五保户外,其余已全部由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
原来光秃秃的乌鸦山经过几年来的护林造林,已是一片新绿。青山映绿水,岗南乡已变成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过去,每逢天旱,居民连吃水都十分困难,现在,塘坝总是蓄满着水,保证着全社农田灌溉和社员的吃水。目前,岗南农业社的社员们,正积极兴修1958年度的水利工程,他们计划整修一百六十多处塘坝,新建两个水库。社员们满怀信心,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每亩产粮八百斤的指标而努力。
(新华社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