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横跨世界屋脊——青藏铁路踏勘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5
第3版()
专栏:

  横跨世界屋脊
  ——青藏铁路踏勘散记
本报记者 燕树桂
跨越青藏大高原的青藏铁路航空测量工作,早在7月份就完成了。紧接着的工作便是深入现场,核对这些航空照片,调查了解沿线地质地形,搜集沿线经济资料,作出局部线路的比较方案。铁道部第一设计院青藏铁路踏勘人员,负着这个艰巨的使命,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在这个拔海四五千公尺、号称世界屋脊的地方,来回奔走了近三千公里,终于完成了线路的踏勘工作,为修建这条铁路搜集了宝贵的资料。
红旗插上昆仑山
夏天的噶尔穆非常炎热。踏勘人员一出现,成群的蚊子、牛虻便跟踪而来,逼得大家戴着面罩工作,手里还不时出动着蝇甩子。可是当他们再向西南走百多公里,到达昆仑山北坡——西大滩时,已是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俨然冬天来临了。他们继续向昆仑山顶挺进。在乱石沟安排下住处后,他们就爬上拔海四千八百公尺的十二步山,进行基线测量。
十二步山,是青藏公路最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气压低。这给踏勘人员带来很多困难,呼吸紧迫,头痛目眩,行动不便。他们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点子选好后,就拿起镐头猛力的打,恨不得两三下就把桩子栽好,马上着手下一步工作。谁知打不了两三下,有几个人就呕吐起来,躺在地上喘不过气来了。后来,大家摸索出一条经验:慢慢的砸,几个人换着干。在进行测距和真正观测的时候,昆仑山上的风雪最刁难人了。雪光刺得人眼睛痛,风吹得人眼睛睁不开,立也立不稳。大家只好背着风眯着眼站着。可是由于风太大,仪器上的线铊总垂不直,钢尺总拉不开。幸亏遇上两天晴朗天气,才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基线测量工作,并且给铁路通过昆仑山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垭口:海拔比公路低,地势比公路平坦。
爬过大唐古拉山
离开昆仑山,穿过山势险要的霍霍西里、风火山,跨过通天河和滔滔河,踏勘人员就进入线路上第二座大山——拔海五六千公尺的大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下面的地质情况很特殊,几十公分的地下,便是终年不化的永冻层,铁路怎样通过这里,是修建铁路的一个难题。为了给今后设计工作提供准确的资料,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开挖,查看永冻层的各种情况。在这个永久冻结的地方,将来机车用水是个很大的问题。大唐古拉山,一上一下就是四十多公里,而且坡度高达千分之二十(一般只有千分之十二),火车通过需要双机牵引。特别是由于海拔过高、空气稀薄,机车需要的水更多。为了找水,他们特地踏勘了由雪山冰川溶化的水汇集而成的唐古拉山海。这个内陆湖,四周被泥沼包围着,走到湖边很不容易。踏勘人员拄着花杆,踩着泥沼上一丛一丛的苔藓,费了许多劲,才迂回到湖边。湖的东西足有十华里长,南北足有两三华里宽,周围雪山上的雪水,还在日日夜夜地流进去。这是一个理想的给水站,将来爬越大唐古拉山的机车,再不用愁没水用了。
向导登卓茨仁
踏勘人员经过羊八井石峡到达拉萨后,又辗转在拉萨东北的傍沱河一带,沿着唐古拉山系的崇山峻岭之间,勘测黑竹公卡线路方案。这是西藏地区富庶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沿线农民听到勘测铁路的人来了,纷纷奔走相告。有的送牛奶、乳酪来给客人吃,有的腾出最好的房子叫客人住。
登卓茨仁,是个二十三岁的藏族青年,也是踏勘人员的有力助手。旅途中,他既是一个娴熟的向导,又是一个勤恳的饲养员。不论山再高,水再急,只要向他说明要去的方向,他总是打先锋,巧妙地找出通过的路径。傍晚快要收工之前,需要寻找住宿的地方,他又扬鞭纵马,很快消失在绿色的田野里。等到踏勘人员一到计划休息的地方,他早把房子、锅、水、木柴,全准备好了。夜间,他三番五次地起来给牲口添草。第二天天不明,他又已备好鞍,开始新的旅程。正是由于他这样热情的工作,这个局部线路才得在九天内完成。
现在,青藏铁路的踏勘工作已经完成。勘测人员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参照着航空照片,已选定一条从噶尔穆到拉萨的全长一千二百公里的主要线路方案。汇集的资料表明:整个青藏铁路除了昆仑山、大唐古拉和羊八井石峡等重点工程外,全线大部分很平坦,修建工程并不大。(附图片)
  在唐古拉山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