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建设中的友谊煤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5
第5版()
专栏:蒙古通讯

  建设中的友谊煤矿
  本报记者 彭逢烨
我们已经两次去过那来河煤矿了,这个蒙古目前最大的煤矿——友谊的煤矿,变化真快,一年一个样子,不久就要正式投入生产了。
去年冬天,在下雪的日子里,我们第一次到了这里。建设中的煤矿基地被白雪掩盖着,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里,工人们一个劲的劳动着。那时,煤矿管理局局长冈布扎布同志在一间临时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这个屋子不大,挤满了人,大家满有兴致的听他按着一张草图讲解这个矿的过去和未来。那时,正在往地下挖掘一对新的竖井,我们还只能在地上参观一些附属工程。
今年的冬天来得迟些,但是地势较高的那来河早就降雪了。我们在煤矿工程就要结束的初冬,又一次访问了它。
那来河煤矿在乌兰巴托的东边,距离四十多公里,有一条窄轨铁路连接蒙古首都。这是蒙古最早修筑的一条铁路,是那来河的运煤专用线。我们沿着这条铁路坐汽车前行,在右边,另一条宽轨铁路蜿蜒在草原上,那就是连接蒙、中、苏三国首都的“友谊铁路”。新建的煤矿已修筑了专用线连接这条干线,准备把煤运往首都,原来的窄轨铁路已经担负不了这运输任务了。
夹在两条铁路中间的公路,也正在翻修。其中的一段柏油路和一座公路大桥的兴建工程,是中国援助蒙古的建设项目,中国工人们在不停地施工。
那来河煤矿,早在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前就有人作过零星开采,革命胜利后,煤矿属于国家所有,曾经用人工和部分机械开采,供给人民使用。由于蒙古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煤的数量也逐步增多,于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勘测设计,从1955年起开始在这里兴建一对自动化的煤矿竖井,这就是现在我们要参观的煤矿。
整个煤矿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帮助的兄弟情谊。煤矿从勘测、设计、施工到安装,各项工程都是在苏联专家的直接帮助下进行的,全套设备也是苏联供应的,苏联为此贷给蒙古一亿多卢布,作为兴建煤矿的费用。
1955年,几百个中国工人来到这里,他们根据两国协议,帮助修建地面工程。眼前这个漂亮的煤矿大楼和几十幢职工宿舍的建筑工程,都交由他们兴建。现在,这些楼房一座座的从草原上升起来了,三十几座楼房组成的职工宿舍,占据了原来荒凉草原的几万平方公尺面积。这些新房,像蒙古首都的楼房一样,外表都涂着美丽的颜色,映着蓝色的晴空,远远看去,真是一座漂亮的矿工新村。
局长领我们在煤矿大楼的上层参观。这是工人们的洗澡间,几乎占去一层楼,里屋按着淋浴斗篷水龙头,外边是放衣服的柜子,每间的样式一律,设备很周全。
井下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但是局长给我们一个参观的机会,领我们下矿井去。我们换过防湿的下井衣服,带上保险帽子,便分批坐滑车往井下去。
矿井深一百几十公尺,井下的电灯还没有装好,凭着每个人携带着的矿工用灯也能看个明白。井底四周有无数横道向里边辐射,这是运输道,铁轨已经铺设好了。沿着铁轨我们向一条横道走去,巷道又宽又高,道壁涂着水泥。在途中,随时可以遇到工人们推着装土的车子迎面而来,灯光照见彼此的面孔,大家亲切地互相招呼。
在井下工作的有蒙古工人,还有苏联同志和中国工人。他们在工作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一个巷道的顶端,工人们正在挖土,作为技术指导的苏联同志,让工人们用自动掘土机挖土给我们看,蒙古工人们熟练地操纵着机器,满满地掘起一车土来。在另一个巷道里,我们遇见了中国工人。在这里的马得福小组,在我国国庆节前完成了一项出色的任务,他们在一个月内打进五十二公尺,比平常的深度多了二十公尺左右,说起这件事来,局长同志表示很满意。这个矿井就要和另一个井的运输道连接起来了,在那边的蒙古工人往这里伸延,这边的中国工人向对方前进,打通的时候,他们还要在井下会师呢。
地下道曲曲弯弯的,走着走着我们连方向也分辨不清了。运输道还没有接着煤层,我们未看到煤,但是局长表示投入生产的时候,欢迎我们再去参观。
走上井来,我们注视到一号井上的一座高耸的大铁塔,这是在苏联工程师的帮助下,由中国工人安装的。工人们原来不是做这一行的,但是由于专家的指导,终于完工了。为此,矿里还为他们举行了一个庆祝会。
局长告诉我们说,煤矿的蕴藏量达四千多万吨,这一对竖井的设计能力,每年能够开采六十万吨。这样,这个煤矿可以开采七十年左右。
目前,煤矿工程的进度怎样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负责生产计划的丹巴达尔加同志和一位苏联专家,把我们领到办公室里,告诉我们说,全矿工程分三个部分,到现在完成的情况是:矿井部分已完成84.3%,建筑部分94.3%,安装部分81.6%。全矿建设所用的材料,仅钢筋、钢材就达三千吨,水泥一万吨,都是从苏联运来的。现在,工人们正积极劳动,争取今年年底完工。
在这个现代化的煤矿里劳动着的蒙古工人,是在苏联专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逐步地掌握了生产技术。丹巴达尔加告诉我们,新生的矿工是从三个方面来培养的:苏联专家们用带徒弟的办法,一边工作,一边就教会工人们掌握技术;另外,在煤矿开办短期训练班,由专家指导学习;第三个办法是每年派实习生到苏联的煤矿去进行生产实习。就这样,已经培养了生产需要的一千多名蒙古矿工,到正式投入生产时,操纵两百多台机器的技术人员也都培养起来了。
走出煤矿大楼,我们留恋地在矿区四周回巡,这里洋溢着紧张工作的气氛,洋溢着的三国职工共同协作的兄弟情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