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天寿山麓好劳动——记北京八十三中的劳动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5
第7版()
专栏:

  天寿山麓好劳动
  ——记北京八十三中的劳动教育
  本报记者 戴月
在首都昌平区天寿山脚下,有一所风景秀丽的校舍——北京八十三中学。现在,有一千零六十二名学生在这里愉快的学习。
这所幽美的学校原来是一座破烂不堪的老爷庙,周围是坟墓,附近只有几家住户。解放后,政府为了照顾农村子弟上中学,就在这个废墟上建设了学校。1953年学校只有两排教室和三百多名学生,连个厕所也没有。院子里坑洼不平,一下雨满院子是水,学生也没有活动的地方。上课时学生要爬岗绕坑,晚间出门时稍不注意脚就会踩在泥坑里。
被分配到这里来的教师不安心工作;考到这个学校来的学生也不满意这里的环境。学校工作很混乱,学生纪律也不好。1953年初,河北省通县专区教育科派薛天同志到这里来担任校长工作,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954年春,薛校长和教师一起研究建校工作,根据当时情况,只有发动全体师生动手改变学校环境。可是有一部分师生思想不通。有的教师说:我们是来教书的,不是来参加劳动的;有的学生说:我们是来学文化的,不是来给学校当奴隶的。薛校长针对这种错误思想在全体师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以实际行动影响别人。当建校劳动的时候,他总是用最大的筐抬土,作最重的活;在业务工作方面,他除了担负校长的行政工作以外,还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担负一个班的政治课。因此,他每天从早晨五、六点钟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校长这样忘我的工作精神,使教师学生都很受感动,鼓舞了全体师生的劳动热情,再也没有人发牢骚了。
这所面积近三百二十万平方公尺的学校,除了教室和宿舍是工人盖的以外,附属设备、操场、厕所、园地、平整院子、绿化等等都是师生自己建设的。经过建校劳动,学生们养成了劳动习惯,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已经形成了风气。在课外活动时间里,到处可以看到学生们自动的把冬天升火用的木头劈成碎片,扫院子。女同学们缝衣服、补袜子、帮助厨师洗碗、洗菜,每个班都有一个积肥坑,同学们吃过晚饭就拿着粪筐到处拾粪、拾草积肥,供学校园地用或者送给农业社。在这所学校里,到处可以听到“为集体作好一件事”的口号,到处可以看到“为集体作好一件事”的实际行动。例如他们为了响应国家勤俭办学的号召,冬天取暖用的煤球就是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作的,仅这一项就给国家节省工钱一百二十多元。
同学们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劳动。学校和农业社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农业社活多忙不过来时,就通知学校支援他们,学生经常到农业社参加劳动。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八十三中的邻居——井文屯农业社开水渠,劳动力不够,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冒着大雪去帮助农业社开水渠。今年秋天,渠道两旁的水稻得到丰收,农业社请学生们去作客,社员亲切地招待他们。通过这件事情,同学们受到一次实际教育,真正体会到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多数学生靠助学金上学,过去每月每班平均支出助学金一百二十元左右。经过几年来的劳动锻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态度,因此,近一两年在寒暑假期间,全校有70%以上的学生到城市或到农业社里作工,还有些学生把学校的厕所和一些简单的杂活包下来。这些参加劳动的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四、五十元,可以解决个人学费和生活费用,学生自动不要助学金,因此助学金比过去降低了50%左右。
劳动教育给学生将来参加生产劳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暑假,八十三中20%以上没有升学的学生都愉快的参加了农业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