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世界语七十年——关于国际辅助语问题和世界语运动状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5
第7版()
专栏:

  世界语七十年
  ——关于国际辅助语问题和世界语运动状况
  陈原
  一
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七十年前(1887)由波兰柴门霍夫博士(L·L·Zamenhof 1859—1917)公布的,作者署名为“D-ro Esperanto”(希望者博士,即希望人类有了它就能和平相处)——人们把这署名Esperanto当做这种语言的名称;我国最初译作“万国新语”,后来才通行了“世界语”一词。不过在世界语者看来,世界语只是一种国际辅助语,并不排斥民族语,也不是人类共通语(如果说人类将来会有一种共通语的话)。
在世界语出现以前,从十七世纪起,由于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崩溃,各民族接触愈益频繁,就出现过不少的国际语方案。哲学家笛卡儿、柯明斯基、莱布?兹等都设想过所谓共通语方案。三百多年来出现过的方案大约有五百种。一类方案是用号码、乐谱或随意拼成的音组构成的,难写难记难讲,几乎说不上语言;一类方案却是以自然语(民族语)为基础,加以合理的编排,这一类比较实际。十九世纪下半期流行过一时的伏拉朴语(volapük-=world世界+Speak说话),是世界语出现以前后一类方案(叫“后天型”方案)中最高的成就。伏拉朴语开过三次国际大会,头两次用德语交谈,最后一次用这种语言,才发现它不好讲、不好懂,大家提议改,而它的创始者史莱耶不肯改,伏拉朴语的支持者就转而支持刚刚出世的世界语了。伏拉朴语的死亡,却在世人的心目中投下了一个暗影:人造语是不是空想呢?怕行不通吧?
语言学界对这个问题更加敏感,几十年来曾经争论过几次。1931年在日内瓦第二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上爆发的第三次争论,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会上,发表意见的专家有三十人。到了最后,法国社会学派语言学家梅耶(A·Meillet1866—1936)说过一句俏皮话:“争论这个问题——人造语可能吗?——现在已经是无的放矢了,因为世界语事实上已经存在着。”(参看苏联语言研究所副所长А·Бокарθв的报告油印本和“语言学问题”1956年第六期)。
有人说:人造语是可能的,但不是必要的;拿一种民族语来做国际辅助语,岂不干脆?干脆是干脆,就是行不通。学习外国民族语这是应该的,但它是另一回事,最近英国科学政策顾问委员会大声疾呼,要英国科学家赶快学俄文,但如果拿俄文做为国际语,好多国家是接受不了的。同样,英语曾被两个强国(英美)在外国推行过,但一样行不通。战后西欧联盟提倡过什么“两种语言主义”,即先学英语,后学法语,也不过是一种语言的大国沙文主义而已。
有人说,民族语不行,索性用死去的拉丁语如何?有过这样的企图和试验,但是用死去了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生活的一切是有一定困难的,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民群众学习这种死语言也是不容易的。有人说:那么,把拉丁语改造岂不妙?是有过不少改造拉丁语的方案,例如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Peano)1909年公布的lnterlingua(又称“没有变化的拉丁语”),就是较著名的一种,但它还是太难了,比拉丁语更不好用。
有人说:世界语出现后难道没有新的好方案吗,为什么它们敌不过世界语?方案有很多,例如1907年的ldo语,1928年的Novial语(改善了的ldo语)等等;敌不过世界语的原因也很复杂,大概,首先是因为世界语已形成一个运动,有许多文献和拥护者,人们认为不值得为了个别的好处,接受新方案而推翻几十年的活动;其次是世界语七十年来是像自然语一样,被使用它的群众集体地发展了,再则好些方案本身有弱点,不如世界语的既简易又丰富,有些方案丰富而太难,有些方案则太简陋(例如基本英语)。因此,国际上现在只有世界语受到比较多的支持。
  二
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是以印度欧罗巴语系为基础,吸收了它们共同的合理因素,加以简化而成的。这样,世界语就便于学习,适应性和表达力也很强。试从世界语的构造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发音。世界语采用拉丁字母,贯彻一母一音,一音一母的原则,既不变读,也没有不发音的哑字母,重音在单字倒数第二音节上。它不像英语发音那样变幻莫测,不像俄语那样重音没有规则,不像法语那样多的字母不念出来。世界语的音调有点像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
词汇是第二个问题。世界语的基本词汇大约60%来自拉丁语系,30%来自日耳曼语系,10%来自斯拉夫语系(所以欧美人学起来很容易)。这里面没有(或很少)吸收东方语系的词汇,也许是一种缺陷;但是世界语合理而广泛使用附加语(接头、接尾)和合成语(一个单字加另一个单字)的结果,大大缩小了基本词汇,而且大大便利印欧语系以外的各族人民学习。例如七十年前世界语“第一书”的基本词汇九百零四个,可以由此加上附加语而产生约一万个单词。这种特性有人叫做粘合语特性(Aglutina karaktero)。比方“牛”
(Bovo)一词便可利用附加语变成公牛、母牛、小牛、小公牛、小母牛、牛群、牧牛人、牛肉、小牛肉……等一大堆单字,而在一些民族语里(例如英语)要用几十个不同的单字。(参看E·Drezen:“世界语论纲”,莱比锡,1931。)民族语词汇中的不合理成分不存在了(例如“鼻子”一词,俄语为男性,德语却是女性,法语又是男性,没有道理可说)。至于国际专业词汇本来是互相借用的,世界语也容易吸收。(比方“共产主义”,英文Communism,法文Communisme,德文Kommunismus,俄文Κоммунизм,世界语则是Komunismo)。
第三,语法。世界语以通行的民族语语法为基础加以提炼和简化(合理化),订成十六条规则。用不同的语尾来表示词性,变化都是简单而有规律的,格的变化采用了语言学上所称的分析语办法(利用前置词减少或取消名词的格的变化),只保留了目的格,动词的变化一共归纳成十二种语尾,互相结合即表达出最复杂的时称(如未来时被动名动词)。(参看I·Lapenna:“国际语”,伦敦,1954)。
以上着重说明了世界语的构造是简易的,但同时会引起一种印象或者担心,它是不是过于简陋了?
世界语之所以简易是因为它合理、有规则,这可绝不等于简陋。既然世界语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民族语之上,它具备了民族语中所有合理的有用的因素,那么,怎么可以设想,它不能表达现代人的一切思想呢?既然能够表达思想,而不能表达感情(!),那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外国进行过不少试验来检查世界语的表达力,一般的结论至少可以承认世界语能够表达民族语所能表达的东西。由民族语译成世界语的许多文学作品,其艺术表现力也是世所公认的。
世界语在它存在的七十年间,在语言本身应当说是大大发展了,丰富了。以词汇来说明它的发展是比较明显的:1887年世界语有九百零四个基本词根(见“第一书”),能造一万个单字;1894年有二千五百九十九(见“国际词汇”一书)个词根,由国际语言委员会(世界语学院)规范化的结果,又增加了一千七百五十九个词根,1954年出的第四版“世界语大字典”( PlenaVortaro)共有七千八百六十六个词根,由此可以获得八万个单字——大致和现代民族文学语言的用量相符合。(参看I·Lapenna上引书。)这一方面说明了世界语本身的发展,一方面也证明了世界语的丰富性。应当说明,这并不妨害世界语的简易性,因为简易是词汇和语法两方面的事情,而且日常应用一千个基本词根就够了。此外,例如四十五种学科有一百一十二种专业词典,也增加了世界语在这方面的适应力。
其次是,世界语的出版物日益增加,这样也使语言丰富起来。据伦敦不列颠世界语会图书馆的材料,到1956年止有三万种著作。这里面包括了大部分的文艺作品(翻译和原作),小部分的科学著作。各国的主要文学作品差不多都有世界语译本,其中不少是很精湛的翻译,这些文学作品的翻译丰富了世界语。
世界语在各方面的实际应用,也使它发展成为比较完备的交际工具。比方在旅行(有六百个城市指南出了世界语本,许多国家的旅行社有世界语服务部)、无线电广播(去年十二个国家二十个电台用世界语播送了一千四百二十八个节目)、电报(1925年国际电报联合会决定以世界语为明码电报语言)国际大会等的应用,既显示出世界语的实用价值,而在使用当中,世界语本身也发展了。
经过七十年的时间,世界语不是僵化着,而是日渐变成一种活生生的语言了。
  三
卢那却尔斯基1926年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世界语运动以不能驳倒的力量在开展着,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现象之一了。”
的确,不论你支持它还是反对它,你总不能否认世界语运动是现代国际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各国许多先进文化人士都支持它。科学家当中,爱因斯坦、戈登(法国科学院院长)等人都支持世界语,去年逝世的苏联地质地理学家奥勃鲁且夫全家都是世界语者。文学界中老托尔斯泰学会了世界语,并热心宣传它。高尔基1919年为世界语作过辩护的讲话。罗曼罗兰和巴比塞都是世界语的热烈拥护者。
世界语运动的最初二十年(1887—1907),是没有国际性组织的。1908年才成立了国际世界语协会(UEA),但它只是一种着重在服务方面的组织,并不指导各国世界语运动。1936年分裂出一个国际世界语联合会(IEL),原因也就是在对运动的意见不同。1921年工人世界语者也从协会里分裂出来,成立了“全世界无民族协会”(SAT),1932年从这里又分裂出一些最进步的工人世界语者,成立“无产阶级世界语者国际”(IPE)。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情况。(参见St?p-Bowitz:“世界语运动”,奥斯陆,1948。)
战后,“国际”不存在了,“全世界无民族协会”因为领导薄弱,有许多地方采取了工人贵族的政治观点,似乎力量削弱了。国际世界语协会则和它的反对派(联合会)于1947年重新合并,在政治上改变历来反苏、反进步运动的态度,采取和平中立路线,承认不同制度不同意识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在组织上广泛接受各国世界语团体为会员,也接受个人为会员,不只提倡服务,而且有意识地进行调查研究,开展运动。因此,协会目前已成为战后国际世界语运动的强大中心。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大会。去年在丹麦开的一次是第四十一次,有四十几国代表二千二百人参加,我国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出席。这样的大会是增加各族人民互相了解的良好场所。今年在马赛举行第四十二次大会。
国际世协在战后为争取社会上的支持,曾组织了七十六国一千五百万人签名,向联合国组织申请考虑正式以世界语为国际辅助语(签名者中有萨波托茨基总统和西伦凯维兹总理)。联合国组织把这个申请书交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KO)处理,后者于1954年通过决议承认世界语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各国人民交往方面的成就,并以国际世协为咨询机关,经常合作。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1937年以前苏联的世界语运动最发达,有好几万人学会世界语,参加组织的即有八千九百人。(见“世界语百科全书”下册附录,布达佩斯,1935。)在最盛时期,日本秋田雨雀曾用世界语游过苏联(“新俄游记”,1928),我国胡愈之同志也用世界语访过莫斯科(“莫斯科印象记”,1930)。后来不幸停顿了,到1955年才恢复,现在在莫斯科大学等处开了世界语班,并且编印各种字典课本(见News去年21期),今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也有世界语活动。波、保、匈三国世界语团体都已恢复,并参加了国际世协。南斯拉夫的世界语运动战后一直没有停顿过。捷克学会世界语的人很多,也在筹备恢复全国世界语组织。罗马尼亚的组织也已建立了。
在资本主义国家,世界语运动比较发达的有北欧(丹、挪、瑞、芬)和西欧(法、德、英、荷、意、西)诸国。在美洲,巴西一直是强大的中心,美国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亚洲各国中,以日本的实力比较雄厚。
  四
世界语传入中国有半世纪的历史了。第一个世界语组织是1908年成立的。从那时到“九一八”,世界语受到很多人的嘲笑,但也得到先进文化人士(其中有蔡元培、鲁迅)的支持。1921年北京大学把世界语列入正式课程,由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教授;1925年又成立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1928年胡愈之同志代表中国出席了国际大会。在这前后,靠了世界语,我们的文学界介绍了许多小民族、特别是中欧东欧作家的作品到中国来,这是尽人皆知的。“九一八”以后,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从1931到1945年这十五年间,中国世界语者先后编印过好几种对外刊物,介绍我们人民的生活和解放运动的真相,这些刊物在外国世界语者中间引起了比想像还深远的作用。刊物的读者大都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此外,我国世界语者还曾展开国际通讯,广泛结交朋友。国际通信是世界语所特有的现象,随便那一本世界语杂志都有愿意通信者的名单,你可以找你所希望的对象写信,还可以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互相介绍对象。靠了国际通信,我们既可以学好语言,学习到我们要学习的东西
(人民的生活,各种知识),同时又可以扩大我们的眼界和影响,广泛交到朋友。
革命胜利后,我们出过世界语的“人民中国报道”,很受外国欢迎。(这个杂志现已复刊)。全国性世界语组织是在解放后(1951年)建成的,即“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址在北京马家庙甲十二号)。今年3月,世协和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分别在北京、上海两地试办世界语讲习班。中国人民大学也正式开设世界语课。
世界语经历了七十年,其间有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世界语是致命的打击),有过法西斯的奴役(西方和东方),但是它没有死亡,反而日益证明人造国际语是可能的,而且是人民大众进行广泛接触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它正依循着健康的道路前进着,发展着,日益受到更多人的注意、使用和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