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跨淮河、过长江,提前实现四、五、八”——记中共河南省第一届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6
第2版()
专栏:

  “跨淮河、过长江,提前实现四、五、八”
  ——记中共河南省第一届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
  本报记者 王昌隆
“提前实现四、五、八,跨淮河,过长江”,是中共河南省第一届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上的八百八十二位代表一致举手通过的决议里提出的响亮口号。
看看先行者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分别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四百斤、五百斤、八百斤的粮食产量指标是否可能呢?代表们曾经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尖锐、剧烈的辩论。而在辩论中得胜者的有力根据是:全省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才两年,黄河以北的孟县、安阳市郊和分布在全省的一千五百五十六个农业社,在粮食产量上,提前十年分别达到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四、五、八”的指标;并有获嘉、新乡、安阳、安阳市郊区等十一个县市和三千六百八十二个农业社,皮棉每亩平均产量分别达到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一百斤以上。在粮食产量上提前十年达到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一千五百五十六个社中,黄河以北地区的有二百五十个社(亩产粮食达到和超过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有一千二百七十二个社(亩产粮食达到和超过五百斤),淮河以南地区有三十四个社(亩产粮食达到和超过八百斤)。
这一批光荣的先行者,是靠什么提前十年实现了四十条纲要的增产指标的呢?它们有的在平原,有的在深山;有的在低洼易涝地区,有的在沙荒地区;有的在地多人少地区,有的在地少人多地区。它们不仅出现在过去产量不高的地区,而且出现在连年增产的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依靠农业社的集体力量,发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鼓起一股干劲,战胜自然灾害,大兴水利、大量积肥,因地制宜改革耕作技术后,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大跃进。商城县邓城乡地势低洼,历年来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是极不稳定的。但这个乡总结了低产和连年受灾的教训,发动六个农业社的社员,今年春上大力改良了土壤,种植了高产作物,使两万一千多亩粮田平均亩产了五百二十七斤粮食。信阳县鸡公山乡老门农业社,地处山峦起伏的深山区,历年产量不高。但经过党支部发动社员广修梯田、增施肥料之后,三百六十八亩粮田,每亩平均单产竟达一千一百八十二斤。类似的事例很多很多。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得地多人少地区的“土地多劳力少,深耕细作不可能,增产有困难”的说法,使得地少人多地区的“不种百亩难打百石,没有那样多的地,怎么也不行”的说法,使得低洼地区的“年年有灾,再干也不行,不怕辛苦种,只怕一水收”的说法,使得山区的“土少水缺,无法增产”的说法;使得沙岗地区的“我们这里九岗十八洼,不能水利化,增产无办法”的说法等等,都失掉了自己的依据。代表们一致认为坐待老天恩赐,没有一股干劲,不敢去战胜困难,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是增产道路上的障碍,是农业生产上的右倾保守思想。
要有一股劲儿
应该用怎样的精神制订今后的农业发展指标呢?这也是党代表会议上大家热烈争论的问题。开封地区有的代表主张把增产指标定得低一些,措施提得稳一些,只能渐进不能跃进。而许昌地区的代表赵天锡就不同意这种慢慢来的想法。他极力主张增产措施应该保证生产的跃进。他说:“根据过去的经验看,凡是需要干而又可能干的,还是组织大干好。只有大干才能全党动员,全力以赴,也才能干的多、干的好。”人们还举出从合作化高潮中得到经验。在合作化高潮出现以后,有些有右倾思想的人曾经怀疑合作化大发展的做法,主张慢慢来。可是,两年来的事实证明,全省千百万个合作社在灾荒严重的情况下,不是发挥了农业社的优越性而战胜了灾荒增加了生产吗?合作社不是在全省范围内基本上巩固起来了吗?人们又研究了那些生产跃进的农业社的经验,认识到这些社都是在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实现了主要措施而后达到了跃进的。济源县王屋乡是拔海八百公尺,缺乏水源的贫瘠高山峻岭地区,“坡陡山高,地薄块小,一年四季刮大风,三年两季下冰雹,旱了没水浇,雨涝土冲跑,年年种庄稼,季季长不好”。但是合作化后,那里的人们提出了“前代愚公能移山,我们这代能实现水利化”的口号。从去年3月到今年春天,战胜各种困难修起了五座水库,开河引渠二十条,打水窖五百九十四个,打水井一百二十四眼,终于使七千五百多亩山旱地变成水浇地和点种地,结果,这个乡就出现了高山水利化和亩产双千斤的奇迹。这个事例经过济源县代表在大会上介绍以后,引起了代表们同声惊叹:那里还有比王屋乡的自然条件更差的呢?他们有决心大干,使得生产跃进了,我们为啥就不敢大干,不敢跃进呢?
依靠群众
干的劲头有了,而怎样干?这又成了代表们争论的一个题目。有的代表认为:兴修农田水利,就要做工程,既做工程,就需要国家拿钱来。但也有的代表不是这样认识的。西峡县王万选主张,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勤俭办水利。他介绍了蛇尾沟乡勤俭办水利的经验。蛇尾沟乡是一个山大沟多、土地窄小,而又瘠薄的深山区。全乡耕地三千一百二十五亩,耕地中仅有水地四百一十亩,占总耕地面积13%。合作化后,党支部提出“向水利化进军”的口号,经过充分发动群众,开渠,挖泉,打井,修堰坝,修水塘,筑谷坊等小型水利工程,使全乡水地扩大到二千八百九十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1%,一跃而为水利化的乡。而这个乡在兴办水利中,除了买水车花钱以外,在打井、修堰坝等工程上,所用的物料全是自己打的石头,四十一眼井没有一块砖(以石代砖)。在修塘工程上,所用的十二万斤石灰,全是群众自己烧的。一社和三社有三条渠被数十丈深的山沟隔断,社员们用树干挖成木槽,用竹杆打通,架在沟中间,把水引到对岸。第二社要把河水引过一个石山,使水升到半里高的山腰中浇三十二亩,这样艰巨的工程,也只花了炸药钱五角。代表们听了这一经验,对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方向更加明确了。原来在发言中强调要国家投资的人,也觉得自己原来还是对合作化后群众的增产要求和无限力量认识不足,对增加生产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认识不足。
认识上的一致
问题争论明,有了一股劲儿。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登封县的周炳坦等十一位代表写了一张引人注意的大字报。题目是:“登封县要跨淮河,过长江。”主要内容是:十年之内全县亩产粮食达到八百斤,明年亩产四百斤,1962年亩产六百斤;明年统购任务要超过今年的一倍。保证说到办到,不放空炮。条件是:(一)1962年全县基本实现水利化。(二)封山育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整修梯田。(三)大力发展牛群、羊群、猪群,大量积肥。(四)要求省委加强具体领导,地委具体帮助,保证不让国家出钱。各地区的代表按照本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找增产潜力,并分别制定和修订了增产大跃进的措施。现在河南省的党代表会议已经结束,代表们正在把“提前实现四、五、八,跨淮河,过长江!”的雄伟行动口号,传达给全党和全省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