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向亩产一千八百斤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6
第2版()
专栏:

  向亩产一千八百斤前进
  本报记者 姚丹
住在四川资中县城边上君子村的农民,过去一直为这片土地苦恼着。他们苦恼的不是因为土地太薄,而是因为它太肥。其中有五十来亩冲田(为了防旱,这种田一年中有大半年积水),总是不等稻子完全成熟就一片片地倒在田中,因此,一般每亩田只能收二、三百斤。因此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种稻谷,改种席草。
要是能够修起塘堰来,冲田中的积水就可放掉,先种上一季麦子胡豆之类的小春作物,这不仅多收一季,稻谷也不会再倒伏。另外的几十亩塝田,也能够做到年年满栽满插。这个算盘,当地的老农早就打过,可是,如何修?谁去修?不仅解放前大家不敢妄想,就是在土地改革后个体经营时也无法解决。1954年的秋季,村中成立了一批互助组,在政府领导下,在冲田的高处开始修建一口山湾塘。接着便成立了有二十五户参加的君子农业社。1955年春,君子社第一次大胆地将八亩多水田放干,增种了一季小春,开创了这一带变一季田为两季田的先例。结果,这八亩多田,每亩单产即达到八百五十四斤。1956年,双季稻在四川大面积推广。君子社除了将两季田扩大到四十七亩外,又试种了七亩多三季田。因此,这一年每亩水田的单产,上升到一千零六十四斤。
随着复种面积的扩大,肥料、劳动力、水利,都要相应增加。在年年增产鼓舞下提高了信心的人们,今年他们已积的青肥、堆肥就有一百五十多万斤,毛猪也由去年的一百一十多头发展到将近两百头。三季田中每亩所施各种肥料达一万七千斤。经过一年来的艰苦奋斗,又一个大丰收,已经出现今年全社三百多亩耕地,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一千二百四十多斤,比去年又增加了20%。
按照农业发展纲要粮食产量的标准,君子社早已超过了。但是他们并没有认为生产已经到顶。一个激动人心的生产规划已经作出了:明年全社三百多亩耕地,平均每亩要产粮食一千八百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