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革命母亲 勤俭模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6
第4版()
专栏:

  革命母亲 勤俭模范
  田青 焕新
11月5日,江西省吉安县白沙乡曾家农业社里,有一位八十岁的白发老太太,作为勤俭持家的模范,被邀请出席了省职工家属代表大会。这位老太太就是中共中央委员曾山同志的母亲康秀玉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现在虽然已是八十岁的高龄了,在农业社里,每天还忙着浇菜蔬、拣绿豆、缝补旧衣。说起来,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事。早在1949年11月,全国解放之初,当曾山同志还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曾山同志就曾想办法来接老太太到上海去团聚,但是,老太太在到上海才与儿子共度了一个元旦和春节,就又记挂起农村来了。她说:“大家都很忙,就是我一个人闲着,不行!”曾山同志便劝他多住几天,但她说:“你老大嫂和老三嫂就要忙春耕、养蚕了,我回去还可以帮个忙哩!”她坚持着又回到了农村。老太太过日子克勤克俭,已非一朝一日。早在红军长征前后,老太太家里已有很多人参加了革命,她的婆婆、丈夫、大儿子、三儿子和二媳妇都是因革命被反动派杀害、逼死或伤重致命的,住的房子也被烧了一栋,当时由于反动派的迫害,家庭的境遇是非常困难的。老太太在掩护曾山同志脱险以后,先后坐了五次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敲榨了近两千元银洋的“罚款”,真是弄得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一家人(除了她和两个媳妇外,还有五个孙儿孙女)就靠大媳妇做长工、砍柴,三媳妇做针线、养蚕来维持。每人每天只能吃上六、七两米,餐餐只见菜叶不见饭;没有被盖,同志们给他们送来两床旧棉絮,还被国民党军队抢走一床。当时,她和两个媳妇几乎是相依为命地撑持着度过了这个艰难的岁月。有一年过春节,全家杀了一只鸡,三媳妇把两个鸡腿留下来送给老太太吃,老太太想到大媳妇打了很久疟疾,身体不好,便又让给大媳妇吃,大媳妇看到老三嫂也病瘦了,便又让给老三嫂吃,老三嫂那里吃得下,传了一个圈圈,最后,还是全家大小一齐围在灶边吃掉了这只鸡。就是靠这样克勤克俭地过日子,她们度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艰苦岁月。
在胜利的岁月里,老太太仍不稍减她那勤俭的本性。在社里,她对发展农副业生产(特别是家庭副业生产)想了很多办法。到去年,她们家里养猪已由两头增加到四头,鸡也由二十只增加到三十多只;屋前屋后的园子里,也都种满了蔬菜、瓜果;桑蚕更是她们搞了多年而一直坚持着的副业。现在,她家里除大媳妇和一个养孙女(她的五个孙儿、孙女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先后死去)参加社里劳动,收入一百六十三元(包括烈属补助工在内)外,副业是很大一项收入,每年仅卖出猪肉、鸡蛋、小菜、蚕丝就可收入二百四十六元。加上今年买了一头母猪、一只母兔来繁殖小猪、小兔,收入就更多了,仅仅到10月,收入就已超过去年一百元。
去年6月间,老大嫂听说养兔的出息大,便和老太太商量了买一对兔来养。可是不几天就被狗咬死一只,配上一只,过几天,又被狗咬死了。这时,大家养兔的心肠都冷了半截,可是,老太太一点也不灰心。在家庭会上,她给大家算账,说养兔有几大好处:第一、不吃粮食;第二、省功夫;第三、每年可生四、五窝,每窝至少有四、五只,发展前途大;第四、兔毛也可以卖钱。这样,大家养兔的劲头又被鼓动起来。
除此之外,老太太还是节约粮食、节约棉布的能手。对改善生活,她从不忘记过去艰苦岁月的水平。在今年的粮食问题大辩论中,有人叫喊粮食不够吃,老太太便用自己经过的事情同那些人展开辩论。老太太常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格言来教育两个媳妇,在她的督促和鼓励下,她们想出很多掺合杂粮和菜类做饭的方法。
去年她们全家的一百二十六尺布票,却只用了六十三尺,主要是给两个媳妇和养孙女做衣服。今年的布票一发下来,小养孙女明风又吵着要老三嫂给做花衣服,老三嫂说:“你去问婆婆吧!”当小明风找到老太太时,老太太抚着小明风的头边笑边说:“明年做吧,我们大家都不做,把钱积起来修理房子,你住不住?”明风说:“住,可是我的衣服破了。”老太太连忙说:“这还不容易,我来给你补”。这不是说着玩的,老太太的眼力好,不用戴眼镜可以穿花针,她确实常给养孙女缝缝补补的,有时还帮着媳妇料理一些针线,让她们去忙社里的事。至于她自己的鞋、袜、衣服更是经常补得整整齐齐的。前几年,曾山同志送给她两双袜子,她只是在节日里拿出一双来穿一穿,平时都穿旧的。穿了几年,只穿旧了一双,现在,她那另一双新袜子,还仍然在那里放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