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北大西洋集团巴黎会议前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6
第5版()
专栏:两周时事述评

  北大西洋集团巴黎会议前夕
  顾思
“信任危机”
在苏联两个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帝国主义阵营中发生了一个对美国的“信任危机”。所谓“信任危机”,是严重的离心倾向。而在美国人造卫星坠地之后,这种倾向就更强烈了。“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艾尔索普说得明白: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毫不含糊地暴露了力量的对比”,“全世界再也不会相信‘美国领导’了”。这就是说,美国作为外交政策基础的“实力地位”崩溃了。美国过去一直靠着吹嘘它的所谓“实力地位”,以防御“苏联侵略威胁”为幌子,把一大批国家捏成一连串军事集团,在这种军事集团所造成的紧张空气的掩护下,侵蚀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镇压和破坏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美国“实力地位”的神话的幻灭,使所谓“美国领导”完全失掉了依据。于是,它的原来掩盖着的弱点就一下子都暴露出来了。在西方阵营里,是一片沮丧和混乱;作为西方阵营核心的北大西洋集团内部的矛盾变得特别尖锐起来。阿登纳说,欧洲不应当再把共同防御的主要负担交给美国。这个曾被美国人称为美国在欧洲最好的朋友的西德总理的谈话,很可以反映北大西洋集团内部离心倾向发展的程度。
如何制止这种离心倾向,恢复所谓“对美国领导的信任”,成了美国外交上的头号紧迫问题。白宫和国务院经过了许多紧急会议和磋商,在麦克米伦到华盛顿同艾森豪威尔会谈的时候,采用了“互相依赖”这个口号,并且决定召开一次北大西洋集团首脑会议,来讨论应付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成功所造成的新的国际形势。
对策
就美国来说,举行这次会议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防止北大西洋集团的分崩离析,重新确立“美国领导”。当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那种由于分离势力经常在活动而常常会发生的局面”并且强调要“恢复人们认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必需的这种感觉”的时候,他是转弯抹角地承认了这一点。
自然,华盛顿的意图决不仅仅是为了一种道义上的领导地位,它所谋求的实际上是加紧对西方阵营的控制,按照它的战略意图重新部署北大西洋集团的力量,以便重新加剧国际紧张局势,进一步准备新战争。
为了这个目的,美国准备了“一整套的重要决定”(杜勒斯语)。从各方面透露的材料看来,这套决定包含着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利用“互相依赖”这个口号调整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关系,使其他国家交出更多主权,付出更多力量,为美国战略计划服务;然后再把北大西洋集团同其他军事集团联结起来,形成美国控制下的一个全球性军事侵略体系。这方面的具体方案是:在西欧建立美国掌握下的中程导弹基地网;在北大西洋公约国家间统一分配军备任务而以美国为主体;成立统一的军队,指挥权和主要的战略力量抓在美国手中;集中北大西洋公约国家的科学和技术力量,按照华盛顿的意志加强军事研究。另一方面是加紧所谓“经济战争”,其主旨是通过投资和援助等等,加紧渗入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国家,阻止民族独立趋势的发展。
在巴黎会议上,主要要讨论的将是前一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次会议主要是要稳定西方阵营的核心集团,并商量出西方的一套所谓新面貌战略。
为了在巴黎会议上能够实现它的这些主张,美国统治集团动员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加劲地鼓吹西方需要美国领导的论调。同时,华盛顿决定同英国结伙,由它担当所谓“欧洲看守羊群的狗”,以和缓欧洲大陆盟国日益增长的离心倾向。先是美英在一起商定了北大西洋集团首脑会议的菜单,接着在突尼斯武器供应问题上狠狠整了法国一下,然后双方又在巴黎会议前就在英国建立中程导弹基地的问题先达成了协议。
反应
美国的这种作法,在西欧大陆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首先是对自己的西方大国地位特别敏感的法国。法国总理盖伊阿一再用强硬的语气声明,法国决不同意建立美英在北大西洋集团中的联合支配地位,也决不同意让美英垄断西方核子大国的地位,他甚至在一次讲话中暗示法国可能会不得不考虑中立主义。一度同美国打得火热的西德,对于美英单独决定北大西洋集团的政策问题,并且片面采取供应突尼斯武器这种重大行动,也感到十分恼火。波恩的发言人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不厌其烦地强调在采取任何重大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协商的原则。阿登纳公开要求“建立在责任平等和负担平等的基础上的共同政策”。至于其他较小的西欧大陆国家,更是对美英片面地安排它们的命运感到惴惴不安。它们要求至少对同自己切身有关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发言权。
“平等协商”目前成了北大西洋集团大陆成员国家共同的口号。从这些国家的官方人士的谈话和接近官方的报纸的评论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主张。有的倡议建立“联合政治领导”,有的提出组成协商的“政治机构”,有的建议成立“混合司令部”,有的要求讨论“平衡问题”,不一而足。这种不协调的气氛,迫使美英官方发言人不得不出来否认有美英联合支配北大西洋集团的意图。
矛盾
各方面的材料说明,争论主要是集中在协商原则和在西欧建立美国中程导弹基地的问题上。这两个相互关连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欧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的问题。对于美、英、法、西德以至意大利这些较大的成员国来说,这里也包含着争夺领导权和有利地位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反映出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尖锐的矛盾,其中首先是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会议前的一段时间里,北大西洋集团国家间展开的特别频繁和多方面的外交活动,为这些矛盾画出了一些轮廓。
法国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大大削弱并且困难重重,但是它并不甘心被美英排挤为三等伙伴。去年在苏伊士事件中遭到美国的趁火打劫,今年在突尼斯武器供应事件中又受到美英的联合打击,法国正表现出某种倾向于联合西欧大陆国家,对美英讨价还价的迹象。接近官方的巴黎“世界报”最近就主张法国应当贯彻所谓“欧洲路线”,在这个基础上迫使英国同法国携手,共同应付美国和西德。为了增加自己的资本,法国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制造核武器和导弹的计划,争取成为西方拥有核武器的第三个国家。最近又有消息说,法国还在策划成立一个“西地中海防御集团”。在北大西洋集团首脑会议开会前,法国和西德的关系突然显得密切起来。在法国外交部次长富尔到波恩和西德国防部长斯特劳斯到巴黎访问之后,就传出消息说法国和西德可能在巴黎会议上一起反对美英在北大西洋集团中建立特殊地位。但是法国面临着严重的殖民危机和财政危机以及西德军国主义重新壮大的威胁,法国又需要英国和美国的支持。这成为法国外交政策上的根本弱点。只要它仍追随北大西洋集团政策,它就不可能对美英进行坚决斗争。突尼斯武器供应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西德的经济实力比法国好得多。近年来,它在西方世界中的影响正在迅速增加。虽然由于国际协定的约束和国内人民反对第三次战争冒险的强烈情绪,波恩迄今在核军备和导弹基地问题上保持含糊态度,但是羽毛渐丰的西德军国主义势力已经日益显得跃跃欲试。它的主意是,首先取得装备核武器然后是制造核武器的权利,相机树立自己在大陆上的领导权,使自己逐步同美英处于相当的地位。在阿登纳启程赴巴黎之前,西德政府发言人强调,阿登纳在巴黎会议上将坚持盟国在作出重要决定前应先行商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波恩尽管对华盛顿仍然貌示恭顺,但它却有着自己的打算,正在不动声色、稳扎稳打地前进。
英国的地位更为微妙。它这一次独蒙华盛顿的青睐,为美英联合大卖气力。麦克米伦不顾议员们的纷纷责问,带头鼓吹交出主权。但这并不能掩盖美英之间勾心斗角的事实。英国在美国“实力政策”完全破产而束手无策的时候,向华盛顿提出“相互依赖”的原则,从而恢复了它在百慕大所丧失的地位。它的着眼点远不只是当一个得宠的伙伴。在它同美国接触的时候,它也没有放松它对西欧大陆国家的传统的势力均衡外交活动。它一方面竭力向华盛顿证明英国的合作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同时又向西欧国家证明它在集团中同美国接近的特殊地位。从实质上来看,英国同美国的合伙具有争夺北大西洋联盟中领导权的性质。当麦克米伦得意地说他参加巴黎会议时将牢牢记得英国“必须起领导作用”和“能够起领导作用”的时候,他显然认为已经没有必要来掩饰这一点了。
前途
这就是摆在北大西洋首脑会议面前的“局面”。
“相互依赖”的口号虽然没有一个国家会表示反对,但是要把这项口号具体化,就是当着问题涉及到每个国家的切身利害关系的时候,分歧就会出来了。华盛顿的战略意图危及其他国家的主权地位和国家安全,这是问题的焦点。在巴黎会议前夕,有关国家的各种透露和舆论试探主要集中在协商和导弹基地问题上,足以说明这一点。事实很明显,要“说服”西欧国家接受美国的计划不是容易的事。当然,美国的鞭子是要抽的,但是既然美国本身已经感到虚弱,鞭子就不能再抽得那么紧,以免摔下马来。这是白宫和国务院的策士们几周来绞尽脑汁求得解决的难题。美国通讯社的消息透露,国务院并没有能够想出有效的办法。
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于是已经半残废的老艾克成了美国统治集团的最后王牌。艾森豪威尔又被大捧特捧为西方团结的象征,虽然不久以前美国资产阶级宣传机器把美国外交政策上的失败归咎于他的多病和无能。在艾森豪威尔周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逼得这位中风还未痊愈、说话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的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横渡大西洋去亲自参加巴黎会议。美国统治集团竟至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老病的总统的个人威望上,这正好说明美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已进入了怎样的死胡同。
苏联政府在前几天照会联合国各会员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还分别写信给北大西洋公约各国的首脑,详尽的分析了目前形势,建议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举行高级会谈,“缔结互不侵犯协定、发展和平共处关系,而放弃西方国家现在执行的那个包含巨大危险的、制造紧张局势和加速核军备竞赛的政策。”苏联的这一和平新创议表达了全世界最广大阶层人民的愿望。因此,这些照会和信发出后,西方不少有影响的资产阶级的舆论也认为应当认真加以考虑。
美国为北大西洋公约集团巴黎会议所准备的计划,在西方各国首都所碰到的“不热心”的对待,苏联新的和平创议在全世界所引起的广大反响,说明了当前世界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这种趋向是帝国主义好战集团无论作何种努力都是无法阻挡的,它也注定了北大西洋集团的命运。北大西洋集团各国首脑的巴黎会议,至多不过是给这个集团的没落的历史增加一个插曲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