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二仙传道”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6
第8版()
专栏:

  “二仙传道”的启示
  贾恭
记得大约一个月前,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条“二仙传道”“三仙传道”的新闻和一幅的简图,编者还加了按语,誉为“可贵的经验”,起初不解,读了之后,才明白是陕西山区农民们创造了一种引水方法,用它来“引水上山、上塬,变山地为水地”。
“变山地为水地”,是件大好事。但在“变”法上,是有着两种人的。一种就是这“仙”、“道”的创作者们;而另一种,则是一听要在高山兴修水利,就想到修大型水库,只盼望着国家拿钱投资的人们。
其实,后者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由于未曾看到群众的创造性,同时又把在山区兴修水利看得过难,于是便感到,除了“大型水库”以外,是再没有办法了的。另一种也是看不到农民的创造性。在他们眼里,这有着“仙”、“道”之类好听名字的东西,只不过是些极简陋的“玩艺”,称之为“可贵”和“创造”,足以被笑作浅薄的:“啧,啧,那能同大型水库相比吗?”
我原也曾是“一说到在高山上兴修水利”,便“想到”“钱”和“库”的人。不过,我却只是这类人中的第一种;而且,我的这想法,已被这“仙”“道”的方法打破了。
我在陕西的山上和塬上居住过,深知这些“仙”、“道”的创举,实在不简单。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十个人,被胡宗南匪军围困在陕北的一个土山上。这山上原来仅有的一个农民,早已携家逃避了。我们饥渴疲劳,都已到了难堪的地步,幸喜在一个土洞里,找到了这家“坚壁”下的一小袋荞面,一小罐猪油;于是,我们赶快去找水。经过遍山的搜索,只找到了一个小小的渗池,是农民用来引储食用的雨水的。大概由于近日无雨,水已浅少得可怜。夹泥带沙,也只收得了半桶多。抬回来,我们共同约定,谁也不能喝这水,以便保证煮熟这点荞面,一箭双雕地解决饥和渴的问题。我们把荞面拌和起来,搓成“猫儿朵”,就是陕北农民叫作“圪桶”的那东西。临熟还搅拌上猪油。不料没有盐,泥沙混杂上陈腐了的猪油的带异味的油腻,使人无法下咽,这才后悔还不如刚才喝口凉水的好。晚上露宿在山坡上,渴得难受,我们便谈论起三国演义来,说了望梅止渴,也还不能舌下生津,于是又说诸葛亮南征祝天取泉的事。我们叹羡着,如果能有这运气多好。但我们又明明知道,就是神仙来了,这山上也掘不出水来。
另一次是在塬上经历过一个干旱的夏天。眼看着塬上的禾苗焦黄枯萎了,而十多丈高的塬下,低沉的河水正在缓缓地向下流逝去,无法用它来解救这些禾苗。我当时是干部,自以为比农民“聪明”些,很想在他们当中显出一番作为来,但却终于无能为力。
两件事给了我这样的念头:只靠人力是无法解决山上和塬上“水”的问题,而这问题不解决,开发和繁荣山区的事,便无从说起,因而山区也是没有前途的了。我终于下山心切了。
然而,被我认为只有神仙才能解决或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却正是农民们自己解决的。他们把自己的创造命名为“仙”、“道”,是有意趣的。山区的有无前途,原来并不能由我这样的“聪明人”去设想,它被紧紧掌握在农民们的手里。水上塬了,也上山了,山区的繁荣前途展现出来了,可是,神仙在哪里?大的机械设备在哪里?空想的饱学家们又在哪里呢?
然而,对于山区的繁荣和建设来说,这还只不过是一个开端。当农民们用科学和技术武装起来以后,神仙何足道哉。说它是“可贵的”,除了它的实践的具体意义以外,正是它关于农民集体力量的这种启示。农民是蕴藏有多大的智慧而又多么急切需要文化的启发啊!
我想,山上的和塬上的农民,是不至于不懂得“大水库、抽水机、锅驼机”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这“二仙传道”、“三仙传道”的。但他们更明白“远水不解近渴”的道理。与其画饼充饥,不如先吃窝窝头;望梅止渴虽属高超,却还不如就近喝口凉水的来得实际。这正是量力而行的实践家比饱学的空想家高明的地方。然而,从这里也能看出:山区也是最能吸收文化、技术和大量需要文化、技术的地方。农民们创造的是“二仙传道”,但想望的还是“库”和“机”,有文化的人倘愿意到山上去,是会受到十二分欢迎的,而且那里也正是有文化的人的光荣而又有意义的岗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