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引水上山丰收万年——记甘肃武山县东梁渠的修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7
第2版()
专栏:

  引水上山丰收万年
  ——记甘肃武山县东梁渠的修建
顾雷
甘肃省武山县东梁山的农民,用自己的财力、物力,利用农闲时间,修成一条长六十华里的东梁渠,引聂河的水穿山越涧,浇灌拔海一千九百多公尺高的山上的土地。如果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看,拿这条渠同大江大河比,不过是条小溪,每秒钟流量只有零点七立方公尺,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人和自然斗争的现象看,它却是农民追求幸福生活、大胆进行创造、变古老幻想为现实的大涛大浪!同时也是一面旗帜,是号召人们向干旱进军的旗帜。这面旗帜,应该被所有干旱地区的人民高高举起!
大胆的想像
干旱,是武山人民过去最大的不幸。全县90%的面积是高山、大岭、丘壑、沟涧。每年落雨量不到五百公厘,并不比农民流出的汗水多。
东梁山在武山县中部,同许多山区一样,多少年来雨水的多寡,一直左右着农民的欢乐与痛苦。农民辛勤劳动的一年就是盼雨的一年。农民时刻从空中飘过的每朵云块里寻找丰收的希望,但常常垂下了头。干旱,使人们流离失所。地处东梁山顶的柏家山,解放前七十多户人家,有二十四户靠讨饭过日子,另有几户流落异乡了!干旱,使人们从事沉重、痛苦的劳动。柏家山的农民,吃水、饮牲口,都要跑到二三里路的山下去担,山陡坡滑,吃力而又危险。全村每年用在担水等方面的劳动日至少一万个。干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暗淡了。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穷北山富南山呀,苦楚较不过东梁山;
担水磨面要下山呀,有女不嫁柏家山!
这支歌流传许多年了。在那些日子里,人们曾遥望南面的云雾山,思念那云锁雾衮地方的一口清泉。这里有个传说又流露了农民们绝望的情绪:老君爷看到了农民的苦处,在山腰里修了一座水磨,把水引上了山。这天,老君爷到山上走走,遇见个放羊娃。老君爷兴致勃勃地问:“孩子,看见水上山了没有?”放羊娃是不相信水会上山的,也确实没有看见上了山的水,以为老头和自己开玩笑呢,便调皮地说:“刚上来,又下去了!”老君爷很生气,以为放羊娃不知道自己的辛苦,便扬长而去。从此,水再也没有上山,只在山腰里留下了水磨的痕迹。农民们想:老君爷没有把水引上山,还有谁比他有本事呢!
解放以后,东梁山五个乡、九个农业社的农民,改变了贫困的生活。但是,当他们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时候,又想到了水。没有水,不能彻底赶走贫困。
这些年来,中共武山县委一直在领导农民进行抗旱。为了永远摆脱干旱的威胁,提出了“消灭旱川,水田上山”的口号。东梁山的农民,又拾起丢掉了多年的幻想,眼睛重新看到了云雾山。这个山是聂河的发源地,水源比东梁山高。东梁山由北到南,绵延四十余里,南端同云雾山相接。如果在东梁山上开一条大渠,从水源处把聂河的水分出一股,由南向北流,可以使东梁山上的三万多亩土地变成水田。
这是个十分大胆的想像,也是个充满困难的理想。把云雾山的水引到东梁山,渠道要曲折蜿蜒六十里,越过四十条山涧,穿过四座森林,通过一百多公尺长的悬崖峭壁,经过熏儿崖、阎王匾、鬼门关、烂泥滩等险要地段,要修六十座跌水,打暗渠一百多公尺,建筑渡洪桥和涵洞十八座。依照正常的施工方法,建筑这样大的渠,需要有很多条件。例如,精确的地形测量,重点地质钻探资料,完整的设计,周密的计划,强大的施工队伍,大量的建筑材料。当时,到东梁渠参观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还认为即使具备了上面那些条件,想建成这条渠仍然是困难的。他们甚至怀疑,在坡度很大的山地上,能不能把水控制住,顺利地进行浇灌。他们耽心地说:“水是一条龙,从高往低行,一个不小心,冲个大窟窿。”
交给一件法宝
那末,摆在武山县面前的施工条件是什么呢?非常简单:群众的愿望,两个没有学过水利技术的水利科长,一台水平仪,高大的云雾山。这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修,一是不修。中共武山县委,选择了头一条路,下决心领导农民把渠修好。这是一个充满革命气魄的决心。这决心,来自领导对群众疾苦的高度同情,来自党组织对人民生活的责任感,来自对群众力量和智慧的信任,来自看到身后千万个农民有了理想后喜悦的面孔。这就是修建东梁渠的全部财富。接着,县委把领导修建东梁渠的任务交给了两位水利科长,没有给他们钱,也没有给他们材料,只交给他们一件法宝:“去吧,遇见困难去同群众商量!”
水利科长汪鉴和副科长李华都没有学过水利。在梁山的农民看见李华说:“是他呀,和我们一起割过麦子。学会本事啦!”其实,李华没有什么大本事,只是会用水平仪进行简单的地形测量。
他们进行的头一件事是选线。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李华领着几个人,扛着一台水平仪,跑遍东梁山,这里量量,那里看看。有很多时候,李华将水平仪架在东梁山对面的山坡上,留几个人在渠道线上,双方又摇红旗,又吹哨子,打个信号就插上了桩号。两天,把六十里渠道线全部测量完毕。可是,有些农民不相信水可以上山。有人说:“这么远的路,这么大的山,想水上山除非辘辘长蔓、马长角、乌鸦长出红耳朵!”农民不相信是件大事情,不解决这个思想问题,农民是不会好好劳动的。怎么办呢!汪鉴和李华想起了“同群众商量”这句话。于是组织许多老农民,沿测量好的线路察看,让大家发表意见。农民很高兴,有的用铁锨把子量来量去,有的在山坡上跑上跑下用眼端详,有的扎上三角架伏身在上面比划,全用的“土”办法。从东梁山北头,跑到云雾山,大家都说水可以上山。说声干,一千五百多人在第一段九公里的线路上动工了。连选线加训练骨干,不过五天时间。
东梁渠的开工,实际上是向各种困难斗争的开始。以后,每一步都在技术上遇到似乎不易解决的难题。然而,这些难题在农民面前,却像挖土一样,被扔出渠道之外了。每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贯穿了修渠的全部过程。
要砌入水口的坝,只有石块,没有洋灰,也没有钱买。汪鉴问农民怎么办,答应说,有的是办法。结果,砌一块大石头,上铺一层草皮。水进入石缝,浸湿了草皮,草从石缝里长出来,像绿色的丝绒,紧紧地把石块抱住。到砌涵洞、暗渠、跌水的时候,农民索性连草皮都不用了,全用石块砌筑。农民称前者是“草皮石头”,后者是“干砌块石”,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说法:“枪毙洋灰”。
群众办法很多
渠道突然被一个山涧截断了。山涧宽四十二公尺,深二十二公尺。想填平,找不到土,工作量也太大。想修大桥,没有钢筋混凝土,也没有人会设计。汪鉴请了二十三个木工在一起讨论。研究来,研究去,没有多少好的办法。“嗨!反正这个任务交给你们大伙了,水能不能上山就看你们了,一定要想出办法。”汪鉴说完这句话,又到别处去了。这可难坏了老木工林满绪。他想着想着,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几十里以外的铁路上去了。他站在一座钢梁桥旁边,仔细打量,灵机一动,突然跑回工地。晚上,他同大伙商量,准备用木头当钢梁,学着架桥的办法搭一座木桥。“人家那是一层,咱们有那样长的木头吗?”有人问。林满绪说:“那就架三层。”林满绪划了草图,同其他木工一起,一边商量,一边干,终于搭起了一座大木桥,上面安上用木板做成的槽,把水引过了山涧。修这个渡槽,连工带料花了不到两千元,能用三十年,如果用钢筋混凝土,二十万元也是不够的。
农民们一边创造,一边前进。没有办法爬上悬崖,农民用根绳子,从山上把自己吊在半空里干!两尺多长的镐头,磨得剩下四五寸长,工具没有了,回家去拿。为了赶工,点上火把带夜干。渠道像繁华的夜市。有人提出,单靠一道干渠,浇不了零星的土地,农民就想办法开支渠。山地有坡度,支渠大都向下倾斜。农民说:“这叫白马分鬃法”,又有人提出,渠道长六十里,许多村子用水,如果大家一起浇地,上游水量足,下游水量小,怎么办呢?如果渠道发生了故障,渠里的水没有退路,会把地冲坏,怎么办呢?必须解决蓄水、退水的问题。农民们一商量,说在渠两旁打塘最好,又能蓄水,又能退水。结果,打了二百个塘。农民说:“这也有讲究,叫做长藤结瓜法”。农民就这样支付了十余万个劳动工作日,挖了近三十万立方公尺的土,创造了几十种新技术,没有要国家的钱,把东梁渠修成了。
东梁山上的喜悦
放水的日子里,东梁山上一片欢腾。水,由云雾山到渠梢,流十一个小时。清澈的水,流到那个村子,那个村子的农民就高呼:“老君爷都没有把水引上山,共产党领导我们把水引上山了!”顽皮的孩子跳进水里不出来,年青的妇女偷着在一旁洗脚,老年人找人扶着走到渠边,说这一辈子没有白过。水进了柏家山不久,有八个川地的姑娘在鼓乐声中嫁给了柏家山的青年,还有几对正盼着结婚的日子。柏家山新修了一座水磨,门上贴上了新对联。上联是:修新磨永固千秋;下联是:水上山丰收万年。这副对联,说出了东梁山人民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去年,渠道没有全部竣工,浇灌了几百亩土地,出现了一片丰收的气象。柏家山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种大麻,亩产一百五十斤,等于一千斤小麦。农民汪树,往年种南瓜最大的一
个三十五斤,灌了水以后,最大的一个七十五斤。东梁山的农民,计划1958年浇三万亩地,以每亩最低增产五十斤粮计算,可增产一百五十万斤。同时,他们还有更美好的计划:利用渠道上的跌水,建设小型水电站,供给照明和动力用电;渠边、塘边大量种植芦苇,既可护渠和塘,又可用来编席;池塘内大量养鸭、养鱼,增加收入。这个计划,已着手进行。这样,干旱的、光秃秃的东梁山,就会变成有水有草、有树有塘、绿荫满山的“东梁川”了!
东梁渠建成的消息,迅速传到甘肃省各地。许多县的干部,带领农民去参观。领导机关,派人去总结经验。水利技术人员,到渠上学习。东梁渠变成了一分生动的教材。它教育干部增加了领导群众战胜干旱的信心和决心!它教育农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不再在大自然面前畏缩、犹豫!它教育那些死记公式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使他们知道兴修水利,应当依靠谁?
现在,只是天水专区,就有十三条类似东梁渠的工程开工了。由武山县和甘谷县农民合开的北梁渠,长达一百公里,有一个山涧深一百二十公尺、宽一百公尺。整个工程,需要几百万个工日。农民没有向国家伸手要钱、要人。担任测量的仍是李华,引水过大山涧的还是林满绪,出钱出力的仍是农民自己。今年冬天,两个县要集中七万人,冒严寒施工。在甘肃省其他县里,也大都撒下了东梁渠的种子,三十多条大渠已经开工了!东梁渠,给山区水利化打出了一条道路。东梁渠的名字,将永远载在中国的水利史上,光辉永远不息!(附图片)
往年从山下买菜的东梁山农民,今年向山下供应蔬菜。何家湾老农汪树种的南瓜最大的一个有七十多斤重。         新华社记者 郝常耕摄
  这是两山之间的一座木制水槽。这座木制引水槽,距地面二十二公尺,长四十二公尺,是当地群众自己创造的。
新华社记者 郝常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