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过去了的噩梦——“十字街头”重映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7-12-17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过去了的噩梦
  ——“十字街头”重映观后
  之频
我冒了严寒,去看“十字街头”。
我在那显得模糊而茫远的银幕前,凝神屏息的坐了两个钟头。我的感情又一次的被俘掳了过去。
这次是我第二度看“十字街头”。第一回看它,远在十八年前。那时,我还在上海读书。关于生活,关于这个世界,我知道得很少;只觉得四周黑暗而且阴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重压羁系在心头。时光稍纵即逝,一晃十八年过去了。这十八年间,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变迁!
十八年前,中国学生(除了少数豪门权贵的子弟以外)都面临着一个难以逃避的厄运:毕业即失业的开始。祖国的锦绣河山已经残破不堪,国家民族受尽了异族的蹂躏和侮辱,而青年学生却挣扎在饥寒交迫的失业大军的行列里,满怀热忱,无由报国。“十字街头”这部电影所概括了和反映了的,正是这样一种可诅咒的现实。因而,它在1937年问世以后,就赢得上海进步知识青年群众的欢迎。它激起了我们深沉的思索和强烈的共鸣。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和几个同学看完“十字街头”出来,走了很长的一程路,始终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的神情严肃,心里燃烧着一团怒火。后来,在黑暗里,不知道是谁开始诵读了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囚徒”,大家跟着用激昂的调子合诵了起来。
应当感谢导演沈西苓先生,他不仅通过“十字街头”比较集中的暴露了那旧时代的罪恶的现实,而且向人们发出了叛逆的号召。尽管国民党扼杀着艺术创作的自由,导演和演员面临着种种复杂的困难,但是,这种向旧时代挑战的叛逆的号召,还是曲曲折折地(主要是借着老刘的出走和来信)传达给了敏感的观众。这就大大增强了彷徨中的知识青年勇往直前的决心。记得,我们一起朗诵“致西伯利亚囚徒”的同学,后来,有几个终于走上了老刘的道路。
十八年了!今年1月底我回上海,看到解放了的上海变得多好啊!帝国主义者全部滚了出去。倚着江畔的栏杆望去,停泊着的是中国的军舰,冒烟的是中国的工厂,水上饭店里正在举行春节联欢晚会的是中国的劳动者。到处喧腾着中国的声音,欢乐的声音!
知识青年失业的威胁也已经永远被解脱,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街头的流浪汉和苦难人生的角逐者。在他们的面前,有着广阔自由的天地,有着壮丽灿烂的未来。小徐地下有灵,定然会含笑长眠的罢。
有人说“十字街头”还有缺陷。我想,作为已经走过的历史足迹,我们也不需要隐讳它。这部电影的确有一些缺点。例如,演技还摆不掉形式主义的影响;太热中于追求戏剧效果,插科打诨的“噱头”过多,以致相当程度的冲淡了严肃的氛围,等等。但是,这一切缺点,都掩盖不了“十字街头”所揭示的严重时代意义的课题。它为我们忠实地记录了一个过去了的噩梦——那个可诅咒的该死的帝国主义及其奴才统治着的旧时代!
夜深了。我的心还久久的不能平静。过去的和现在的中国的情景,都一齐萦回于脑际。我真想飞回上海,飞到巍峨的“上海大厦”的顶上,向上海,向全国的知识青年高声呼喊:“我的青年朋友们,你们太幸福了!我祝福你们活在这伟大的时代!愿你们宝爱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